刘邦讽刺侄儿为刮羹候,这里头的套路,是嫌

刘邦当上皇帝后,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家那帮叔伯兄弟也揪着龙尾巴升天,个个得到了封赏。大点的如刘邦二哥刘仲的儿子刘濞,因平定英布之乱时立有战功,所以直接封了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吴王。没本事的小点也封了侯爵,享受一个县的税赋收益,吃喝玩乐是不愁的。比如刘邦大哥刘伯的儿子刘信,就封了一个“羹颉侯”。“羹颉侯”拿大白话来说,就是拿勺子刮锅沿上的锅巴的候,所以也叫“刮羹侯”。这可不是一个好听的封号!想想看,吃饭吃到最后,锅底只剩一点点吃的了,用勺子拼命刮锅底,整个一幅饿鬼穷酸样。而刘邦之所以给大哥的儿子这样奇葩的封号,完全是他打从心底里对大嫂记仇,趁机羞辱、报复大嫂一下。刘邦与大嫂的过节,还得从他们在沛县的草根生活说起。刘邦原本是个乡间浪荡子,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连他的父亲刘太公都看不过去这个好吃懒做的小儿子,经常骂他不如兄长会种地打粮食。不过刘邦对老爹的叫骂,倒也不在乎,依然和一帮同样落魄的狐朋狗友东家游西家窜,日子过得很潇洒。只不过潇洒归潇洒,也还是要吃饭的。长兄如父,也亏得刘邦大哥刘伯忠厚善良,对弟弟关照有加,于是刘邦就常带着朋友们到他家蹭吃蹭喝。刘伯尽管生活不富裕,没多少余粮,但对弟弟的白吃白喝也没说什么。倒是他老婆心里憋着股火,觉得这小叔子实在太讨厌,光吃不干就算了,还带着一大帮子人上门来吃喝!说句良心话,谁站在她那样的位置,都会有这种想法,人之常情。有一天,刘邦带着朋友们又来了。这回,厨房传来了大嫂把锅底刮得呲啦呲啦响的声音,看来饭已经吃完,那群朋友只好摸了摸饿着的肚子离开了。刘邦想找找还有什么可吃得,到了厨房却发现锅中其实有饭,大嫂刮锅底,就是不想给他的那帮朋友吃。这件事过后,刘邦觉得受到莫大的侮辱,从此恨上了大嫂。想想刘邦的这种恨根本没道理,大家都是苦巴巴得过日子,刘邦大哥一家凭什么要为他的大方买单?更何况,刘邦能在厨房找到饭,就说明大嫂还是愿意给他饭吃的,也算是尽到了长嫂如母、照顾小叔子的义务。但刘邦就是解不开心头的疙瘩,即便当了皇帝,也一直没放下此事。于是在分封刘氏宗亲时,所有的兄弟子侄都封了个遍,单单搁下了大嫂生的儿子刘信。刘太公问他为什么独独不封刘信,是不是忘记了?刘邦说我没忘记,只是因为他的母亲不是忠厚大方的长者,所以我故意不封他。后来刘太公劝刘邦看在过世长兄的情分上,不要和长嫂计较。刘邦拗不过老爹的请求,于是就封了刘信为羹颉侯,领舒、龙舒两县。这种封号,有还不如没有。顶着这样的封号,刘信还敢出门吗?所有知道内情的人都会用异样的眼神看待他,也都知道当初他的母亲亏待了小叔子刘邦,更表明刘邦对他们母子心怀不满,这让他们怎么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不得不说,刘邦在这件事上的确很小心眼,这种小事他都能记一辈子,还把对嫂子的厌恶延伸到了无辜的侄子身上,完全不顾及兄长当年对自己有多好,这不是典型的记仇不记恩嘛!刘太公当然也知道“羹颉侯”不是什么好话,但儿子毕竟是皇帝,他这个当老爹的,也不太好像当年在沛县时那样管儿子。好在封号虽然带有嘲讽,但俸禄的利益却是实实在在的,所以也就不去计较什么了。有趣的是,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刘邦在给侄子这么一个不雅封号的同时,却又把长嫂封为阴安侯,让她成为历史上少见的女侯。估计是刘邦回过神来一想,侄子这封号羞辱的不只是他们母子,也连带着羞辱到他自己这个皇帝。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想给侄子换封号又拉不下脸面,于是就把爵位给长嫂,她死后再让侄子顺理成章袭此爵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3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