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惨遭吕后设计处死,他临死前撂下一句狠

规范化治疗白癜风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95089.html

汉四年(公元前年),韩信在明知郦食其已经说降齐王的情况下强占齐国土地。齐王田广惊怒,生生煮死了刘邦帐下第一外交官郦食其。

拿下本已归降汉朝的齐地本不该算韩信之功,折了一员重臣进去,反而是过远大于功。

刘邦惜才没有怪罪韩信,谁知这时韩信反倒给刘邦来了一封信:“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相当于借着刚刚拿下的齐国要冲之地,逼刘邦封他一个齐王。

韩信画像

这一举动,既暴露出韩信的格局,也暴露了他对汉室忠心的不足。从这时起,韩信便不再是受刘邦信任的将领。

他在短短七年后便被萧何和吕后设计杀死的隐患,这时便已经埋下了。

一、功高却谋反:淮阴侯忠心不再

从沛县的一个小吏,到为这个民族赋姓的伟大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的心胸是很宽大的。他知人善任,听得进忠义之士劝告,很少肆意妄为。

对待为自己打下天下的臣子们也比较宽宏大量,除了几名谋反或明确意图谋反的之外,刘邦并没有因疑心便杀人。

刘邦雕像

韩信作为“汉初三杰”之一,汉朝成立过程中武功最盛的将领,哪怕没能得到他自己希冀的诸侯王的地位,本也不该落得被诛杀的下场。

然而,他却偏偏犯了武将最让君主容不得的错误:拥兵自重,意图谋反。哪怕刘邦再宽容,萧何与他的情谊再深重,两人都不得不出手诛灭这个隐患了。

更何况,韩信还不止谋反了一次,《史记》清晰记录他曾经两次谋反。

第一次是汉六年(公元前年)项羽兵败,韩信受封楚王时,“齐王信徙为楚王元年,反,废”。这次被控告为谋反,是因为韩信擅自在楚国内陈兵。

韩信(影视剧形象)

春秋战国时诸侯王擅自陈兵,周天子无法管束;郡县制为主的封建王朝中,此“楚王”又怎可与彼“楚王”等同?韩信并没搞清楚这一点,擅自陈兵触及帝王逆鳞。

好在刘邦顾念他的功绩,以及他尚未做出真正谋反的举动,只是将他的爵位降为淮阴侯。

这次“叛变未遂”让韩信发出了著名感叹:“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放在明清两代,领兵大将敢出此言,绝对逃不脱诛灭九族甚至十族的下场。韩信不仅没死,还保有侯的封号,本该安分守己,或学张良远离政治权力中心。

偏偏,他走上了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

刘邦画像

论对刘邦的忠心,韩信远不及沛县老班底。他以统兵闻名,却并没有获得后世关公“忠勇”的美名,就是因为在“忠”这一字上始终做得不够好。

萧何慧眼识得韩信之才,刘邦给予他信任和兵权,得知遇之恩的韩信却没有生出肝脑涂地的心情。或许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韩信多次明显表露出自己打下的土地就应归自己所有的想法。

萧何,沛县班底核心人物

持这种想法的并非韩信一人。秦废分封制创立中央集权王朝,却仅传二世、十四年便消亡。天下人对中央集权制的认可尚未完全建立,秦朝的短命为中央集权再添一层质疑。

站在上帝视角,今人知道历史走向的必然,但当时未必有许多人看清了这一点。短暂的秦朝在他们眼中,或许是中央集权制走不通的证明。

胡亥需要为此负主要责任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韩信始终将奋斗目标定为裂土封王。《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他同刘邦“汉中对”时便提出“以天下城邑封功臣”的想法。

公元前年拿下原赵国土地后,向刘邦请封副将张耳为赵王。上书请封自己为“假齐王”,最后得被封为“真王”,韩信算是得到了自己心目中的地位。

项羽分封的诸王

刘邦定鼎后极其忌讳异姓王,除如韩信等军功过盛,不得不封的将军外,其他人最多给了侯位,即位后不久又想方设法撤掉几个异姓王。

于中央集权而言这是必须的,但于韩信个人而言他是非常失落的,被贬为淮阴侯使他郁郁寡欢,渐生怨怼。

陈豨反叛后,韩信这次真动了与他一起的心思,一方面密信陈豨表示支持,另一方面赦免罪犯和奴隶打算用兵。终究是吕后与萧何棋高一着,先一步逮捕并诛杀韩信,没有让他真正参与谋反。

陈豨画像

临死前,韩信感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刘邦事后从吕后口中得知此言,将蒯通召来质问,得知了蒯通建议韩信谋反的前因后果。

听完此言,刘邦惊出一身冷汗:韩信没采纳蒯通的建议,于刘邦而言真是大幸。

二、兵仙非谋圣:大将军不善政治

蒯通,战国末年至西汉初年著名纵横家。司马迁认为他一谋“卒亡此两人”,班固说他“一说而丧三俊”。

这二人所说的计谋,都指向了当年他给韩信的建议:叛刘邦,三分天下。

倒霉的郦食其,因蒯通之谋被杀

他提出这个建议时,韩信的确有着与刘、项二人匹敌的地盘。

自公元前年八月伐魏开始,韩信连克魏、代、赵三国,势不可挡。随后派出蒯通说降燕国,又偷袭齐地,一扫刘邦兵败彭城后汉军的颓势。

此时的韩信用兵之威名不下项羽,被他打下来的各地也有留下他的亲信部下。

刘邦虽然在韩信攻齐之前刚夺了一次他的兵权,本人却正被项羽死死围困在荥阳。携齐国的土地与士兵,韩信从纸面实力来看有与刘、项二人三分天下的可能。

韩信攻齐

韩信此时实力之强,从项羽派谋士武涉前去游说他自立为王便可看出。武涉此建议可以说是项羽的反间计,韩信以刘邦知遇之恩重而谢绝,蒯通却实实在在动了心思。

这名刚刚劝韩信偷袭齐国的谋士,现在又劝道:“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兔死狗烹的思想,也是蒯通灌输给韩信的。

蒯通对天下局势的洞察力,对“功高震主”危险性的认识远在韩信之上。他明白,任何一个明智的君主不会倒车回到西周的分封制,再陷入类似周王的自己手中无权的窘境中。

而韩信之于刘邦,不过是文种、范蠡之于勾践,不会有特别好的下场的。

蒯通,又名蒯彻

面对蒯通的劝说,韩信一度犹豫动摇,但最终还是认为自己功劳不小,“汉终不夺我齐”,谢绝了蒯通的建议。

蒯通迅速意识到,这是韩信唯一的机会,失去这个机会后他只能为刘邦鱼肉。于是他开始装疯卖傻,脱离韩信部,此生不再见韩信。

在司马迁眼中,韩信此时不听蒯通之谋,便奠定了他的结局。由这件事也可以看出韩信最大的缺点:不通政治。他固然是战场上的兵仙,有“韩信领兵,多多益善”的自信。

但兵书终究有道,政治只看人心,韩信看不懂人心。

韩信终究只是将军的眼光

刘邦约法三章的仁厚,可以做给百姓看,却绝不会给对皇权有威胁的臣子。何况刘邦有一个天然的、无法弥补的劣势:他老了。

刘邦只比秦始皇小三岁,以49岁之龄反秦,又征战多年,能在人均寿命只有三四十的年代活到将近60岁,是上天眷顾。

作为帝王,他明知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不会寄希望于自己死后这些臣子会念及旧情忠心于自己的儿子。让天下保持稳定的最好方式,就是让这些自己压得住但儿子不一定压得住的臣子,全都跟自己一起走。

他临死之前欲杀樊哙,未必真的相信樊哙希望他死,不过是真的害怕,这个从最开始就跟着自己的老兄弟儿子指挥不动。

可怜樊哙差点死于一辈子忠心护持的刘邦之手

韩信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远不及樊哙,又明知刘邦忌讳外姓王,偏偏挟军功请封。

此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于荥阳,韩信不先来救主,先请封王;追击项羽至固陵时韩信、彭越又都不来会师,导致汉军大败于楚军。这样的韩信,在刘邦心目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呢?

及至他被贬为淮阴侯时,樊哙对韩信仍十分恭敬,“跪拜送迎,言称臣”。

这是比韩信资历还要老的开国大将,韩信却颇为自矜地感叹:“生乃与哙等为伍!”这话还不是背后说的,是一出门就讲了。

樊哙是为刘邦拼过命的将领,是吕后的妹夫。韩信如此行为,看在刘邦与吕后眼中,又会有怎样的想法呢?

深谙政治的吕后同样不会给儿子留下隐患

这样骄傲,不注重政治影响的大将军,在乱世中是名将,在治世中最多当皇帝信任的孤臣。韩信失汉皇信任在先,不敬同僚在后,可以说是自己将自己孤立了起来。

当有人告他谋反时,群臣都要杀他,当年甚为看重他的萧何与吕后一起设计擒他。明明是一代兵仙,却将自己坑到了在朝堂中举目无亲的程度。

三、洞明而善辩:劝反者百世流芳

相比于韩信,蒯通的历史评价虽然不高,但却是真正的聪明人。他在秦朝成立时已经成年,却并没有选择入仕,因为他看着秦朝的严苛律例,觉得这个朝代必不会长治久安。

蒯通,真正的聪明人

果不其然,秦始皇去世后不久,陈胜、吴广便拉起了反秦的队伍,并派出队伍攻打蒯通的家乡范阳。

蒯通立刻意识到起义军的正当性,他加入反秦队伍,并成功说降范阳令。此次说降展现了他过人的胆识和辩才,他对天下时局的通透也开始初露峥嵘。

难得的是,蒯通于起义军和范阳令两边都是说客。

他向范阳令细说了秦朝的危机和秦朝必然灭亡的原因,向起义军将领武臣说明了“毋战而略地”的好处,帮助他明确真正的敌人是秦王朝而不是一地县令。

蒯通的居中调停避免了范阳被屠城,保护了自己家乡的百姓。

秦末农民起义插画

这样有勇有谋的纵横家,却并不是秦末舞台上的活跃人物。蒯通说降范阳令后便在史书上沉寂许久,直到公元前年投入韩信帐下才又展露才华。

究其原因,是他一直在找寻明主。若不是他认定的能一统天下之人,蒯通不愿轻易脱身。

游走一段时间后,蒯通选择了韩信,进入他对历史走向最可能产生影响的一个阶段。

他自己就是厉害的说客,但为让韩信建立势力范围,故意贬低郦食其劝降齐国的功劳,致使郦食其被煮死,齐国百姓遭受无妄之灾。

韩信不听他三分天下之言后,蒯通再次失望离开。

韩信攻下齐后实际占领地盘已经不小

后来的时局发展印证了蒯通之言的正确性。不懂人心的韩信被他最瞧不起的妇孺小儿所擒、所杀;通人心的蒯通则在面对汉高祖时再次表现出自己对人心的精准拿捏。

《史记》载刘邦得知韩信已死时“且喜且怜之”,将蒯通拘捕来时,他的心情必然是复杂的。

一方面,刘邦后怕于韩信差点谋反;另一方面,蒯通给韩信种下的反心让他痛失爱将。这时,蒯通哪怕行差踏错一步,都将面临与韩信同样的结局。

蒯通完美展现三寸不烂之舌

蒯通则以“跖犬吠于尧”的比喻,先将自己比作无知犬类,将刘邦比作尧帝;又表示“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以“无知”开脱自己劝韩信谋反的罪责。

刘邦被捧的很舒服,又不是嗜杀之人,便放过了蒯通。这成为历史上难得的劝人谋反却逃得一死的奇迹。

结语

蒯通对天下、对人心的精准把控与韩信形成了鲜明对比。

于时局而言,任何一个统治者都更需要韩信这样用兵如神的大将;但于臣子个人而言,显然是蒯通这样看明白了天下大势,读得懂人心向背的才能保住性命。

二人其实都称不上“良臣”:韩信没有绝对忠于汉朝,蒯通之计害死无辜的郦食其,两人为一己私利让本可以平静的齐国再兴战火。

后人论起功过,耿直的韩信在兵家称仙,善辩的蒯通没有得到正面评价。

史家评价未必公正,例如蒯通也有说降燕赵三十余城,使百姓免于战火的功绩。不过今人从历史回看两人功过时,无疑更该学一学蒯通。

参考文献

《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9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