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就一农民出身,但是读过书,虽成绩不怎样,也算是个文化人,刘邦能成就帝王业,关键不在是不是农民,而在于他年轻时的志向,抱负,结交能成大事的人,这些都为他后续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一、刘邦的原始跟班们刘邦年轻时在沛县生活,平日里跟他关系比较好的主要有以下几位乡党。首当其冲的就是樊哙,在那时是个屠狗的,后来统称为屠夫,没读什么书,可能刀法了的,喝酒闹事算得上好好料子,刘邦豪爽就喜欢这些人,于是成为好朋友。就这么一个屠狗的,最后被公认为西汉著名的军事统帅,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樊哙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无人能敌,取得不少恶战的胜利,好像天生就是一个会打仗的屠夫。战场之上,可能越不怕死越死不了,活到最后的都是狠角色。其次是卢绾,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就是这么巧合,与刘邦是一起从小玩到大的铁哥们,怎么说呢,生辰八字看来不能定富贵,还是后天努力更重要,虽与刘邦同生辰,刘邦当皇帝,他虽然封为王,但结果不太好,后来被刘邦诛杀,这是后话。刘邦虽然穷,但是很是向往战国四君子门客三千的生活,可惜他出生的时候四君子时代已经过去了,他初投靠沛县炙手可热的王陵,但是王陵与信陵君比起来差远了,刘邦抱负远大,跟了一段时间就离开了王陵。刘邦为了自己的理想,踏上离开家乡后的追星路,20多岁年轻气盛,再投在河南张耳门下,张耳曾经是信陵君魏无忌的门客,在河南与一个富绅女儿结婚后,效仿信陵君礼贤下士招收门客。在张耳那里,自然了解到更多沛县不可能知道的事情,增长了很多见识。后来秦始皇灭魏国,张耳逃亡,刘邦不得不回到沛县。都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刘邦在当时结交的名人足以帮助他成就一番大业,一个人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远,单打独斗能赢一时,团结协作才能赢得一世,刘邦20几岁就明白这个道理,为了自己的远大理想,不拘小节,性情豪爽,结交了一帮生死之交,为后来楚汉相争取得胜利奠定基础。二、快活的亭长生涯比两个哥哥幸运的是,刘邦读了几年书,虽然上学调皮捣蛋没学到圣贤文化,但是字还是认识一些的,如果斗大的字不识一个,是不可能混上亭长一职的。当亭长是后来立下赫赫功劳的萧何推荐的,也正是这亭长职位,开启了刘邦政治生涯发迹史,做亭长时没什么实际活干,但位置显要,黑白两道都混得开,可以拓展自己的人脉,要知道,人脉就是成就事业的基石。刘邦就是在泗水亭长的岗位上,练就左右逢源东接西济的本领,因为讲义气,为了朋友能够两肋插刀,逐渐成为人们口中的大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读书还是很重要的,认识几个字作为敲门砖比砖头好使,如果刘邦大字不识一个,估计任凭萧何怎么推荐恐怕都不行。一个人起飞需要一个契机,刘邦就是从泗水亭长做起的,踏入官场,与政治结缘,关键是人家还打理得顺风顺水,这一点就是刘邦的过人之处。三、不要命成就天命秦始皇统一六国,功劳甚伟,但是治理的不怎样,百姓日子过得不怎样,残暴的统治者很快引来不满,各地纷纷起义对抗暴秦。沛县也不甘示弱,也起义了,谁做带头大哥成了难题。比刘邦有能耐的人多了去,至少萧何,曹参足智多谋胜过刘邦,但是比刘邦不怕死的却没有,于是刘邦冒着被杀头的风险做了起义首领,从此这大哥就当上了。一旦当上起义首领,冒着杀头的风险,但是干上了也可能成就大富大贵,大风险酝酿大收益,亘古不变的道理,刘邦肯定也能拎得清,但是还是干了,而且展现出光芒四射的领袖魅力,干得非常好。这期间刘邦认识最大贵人:萧何,萧何虽然胆略小做事谨慎,估计也是清楚自己天命的人不去勉强,但是足智多谋眼光过人,很早就看出刘邦非同寻常,后来一直跟随刘邦,辅助他成就霸业。一个好汉三个帮,人脉资源是无形的,但是会展现出有结果的东西,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众人拾柴火焰高,你没有几个好的志同道合之人,很多时候还真是举步维艰。从刘邦年轻的经历可以看出,一个人首先得有远大志向,然后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步一步谋划,一点一点往前推进,从大局着眼,不拘泥于细节,关键时刻敢于站出来担责任,最终一定会有个好的结果。如果是走一步看一步,畏首畏尾的,自然难成大事。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希望你喜欢,更多历史小故事,持续更新,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不妨留言交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9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