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大败吴王刘濞三十万大军竟在三个月内

刘濞的失败并非偶然,从他决定造反那天起,他就是一个赌徒。他打赌的是汉景帝的能力有限,加上汉朝中央的将军都不是真正的能打的人,只有这些条件同时成为现实,七国之乱才可能获胜。但只要有一个条件失败,七国联军最终都注定失败。刘濞的运气不好,他赌的所有条件都失败了,导致七国联军在短短三个月内溃败。

为什么刘濞要造反而不当诸侯王呢?其实很简单,他知道即使不造反,最后结局也会很惨,所以他只能拼死一搏,和汉景帝赌一把。要讲述刘濞的故事,需要从他父亲开始说起。很多年前,当秦始皇在位时,沛县地区有一户姓刘的人家,其中老二是吴王刘濞的父亲。

老刘家四兄弟性格截然不同,老大和老二是庄稼汉子,老四像一个读书人,而老三刘邦则是当地的亭长,性格比较浮躁。因为性格不同,刘邦不受欢迎,老大、老二早早娶媳妇生孩子。刘濞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生的,当时秦始皇还在世。他的人生经历了秦始皇时代和七国之乱时代。按照正常轨迹,他应该继承父业,做个农民。

但他六岁时,秦始皇去世了。一年过去,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起起义,天下开始乱了。刘邦也随之在沛县起义,开始争夺天下。老刘家其他几个兄弟的命运则大不相同。老大已经去世,老二留在家里看家,老四则成为刘邦的私人秘书。随着刘濞的逐渐成长和刘邦打赢楚汉战争,刘邦登基为皇帝后,开始解决异姓王的问题。

他让自己的兄弟和儿子去管理封国,于是在公元前年,刘邦封自己的二哥刘仲为代王,让他的长子刘濞接班成为下一任代王。但是刘仲作为一个普通农民,缺乏治理经验,加之没有抗击匈奴的能力,在藩地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被匈奴人攻入,刘仲却直接逃跑,导致自己被免去王位,降为侯爵,刘濞成为了失落的王储。

刘邦虽然撤掉了刘仲的王位,但始终还是念旧情,开始培养刘仲家的儿子。刘仲共有两个儿子,刘濞和刘广。根据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如果刘仲的王位没有被废,正常情况下,老大应该继承王位。因此,刘邦开始重点培养刘濞,以确保王位的传承。尽管刘濞年纪较轻,但他已经能够上战场。

在刘邦临终之前,南方的英布造反,刘邦亲自率军前往平叛。在平叛的过程中,刘邦给了刘濞很多机会,而刘濞也表现出色,立下了不少战功。因此,扫平英布后,刘邦直接将英布的地盘封给了刘濞,并封他为吴王,统治吴地的三郡五十三城。刘濞当时年仅二十岁。刘濞封王之后,不久刘邦去世。

在随后的十多年里,汉朝进入了吕后掌权时代。尽管吕后对老刘家比较狠,杀死了刘邦的几个儿子,但她对刘濞这个侄子不曾为难。有合理猜测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刘濞年幼时在吕后身边长大,加之刘濞是先出生的,刘邦才娶吕雉。此外,刘濞和吕后的关系可能也得到了改善。吕后或许把刘濞视为自家晚辈,因此没有为难他。

公元前年,吕后去世后,功臣集团发动政变,拥立刘邦的四儿子刘恒为汉文帝。整个倒吕行动中,刘濞一直保持观望态度,没有参与其中。此举很正常,因为吕后曾对他还不错,而且他作为侄子,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汉文帝登基后,刘濞向他表示了忠心,因此汉文帝没有为难他。

但自那时起,刘濞与汉朝中央的关系开始逐渐变得不同。从关系上看,汉文帝只是刘濞的堂弟,与刘濞的感情远不及与刘邦和吕后的感情。而且,汉文帝出生时,刘濞和他们家族还在项羽那里做人质。等他们被放回来后,刘濞不久便随其父亲去了山西就藩。此外,汉文帝小时候并不受宠,也不是嫡子,所以两人可能并没怎么交流。

虽然在政治上感情不重要,但感情好能解决一些问题。如果两人是从小玩到大的堂兄弟,关系可能就不一样了,至少汉文帝对刘濞的猜疑会少很多。进入汉文帝时代,刘濞虽然对汉朝中央的关系稍微远了一点,但大体上还算过得去。吴国地产丰富,有铜山可以铸钱,紧邻大海,可以制作食盐。因此,刘濞应该是最富裕的诸侯之一。

但从汉文帝的角度来看,一个拥有大量财富、人口和地盘的从小没见过几次的堂兄弟是巨大的威胁。如果他想造反,那该如何是好?汉文帝采纳了贾谊的策略,打算“众其国而少其地”,即推行恩泽。刘濞虽有些抵触,但还没到必须造反的地步。刘濞想让自己的心腹和儿子多和京城那边走动,尽量搞好关系。

然而,“弈棋事件”发生了,即刘濞让长子去京城走动,结果被太子用棋盘砸死。太子是储君,汉文帝不能废太子,只能表示歉意并将吴王世子的尸体送回吴国。刘濞知道此事后也很为难,因为这种杀子之仇不可能轻易翻篇。在弈棋事件之后,太子刘启和藩王刘濞之间产生了隔阂,这种隔阂并非简单地通过饮酒或交流话语就能消除。

对于刘启来说,刘濞是一个势力过于强大的地方藩王,而且他还杀了刘启的儿子。因此,即使刘启即位后,他也必须警惕刘濞。作为一名皇帝,他需要在萌芽阶段就扼杀危险,这就需要进行削藩。而对于刘濞来说,他感到自己没有做错什么,却遭到了杀害自己儿子的待遇,因此他开始怀有造反的念头。

这种猜疑链无法解开,使得刘濞无法亲自前往京城,他在自己的封国内大肆开采铜山,铸造铜币,并在秘密地转化财富为武力。在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双方的矛盾无法调和,汉朝中央必须进行削藩,这导致了几个最强大的诸侯王越来越不满。利用这个机会,刘濞开始在背后进行串联,煽风点火。

于是在公元前年正月,刘濞正式发动起兵,并得到了其他六位刘家藩王的支持。刘濞深知造反只有两种结果:成功,或者直接被杀。然而,他六十二岁了,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只想拼死一搏。因此,他动员所有十四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性入伍,组成了一支三十万大军。

尽管这种做法看似疯狂,但在当时的局势下,七个诸侯王联手也无法与汉朝中央相抗衡,刘濞的这种决策是最为有效的。汉朝中央拥有地理优势,基本盘在关中地区,而诸侯王的封地和人口远远不如汉朝中央。在战争中,时间拖延是一个致命的问题。汉景帝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让七国诸侯王相互攻击,直到他们的兵力和粮草都用尽。

刘濞的唯一希望是尽快占领函谷关以东的所有地盘,但这并不容易。荥阳地区和梁王的封地都是难以攻破的障碍。而且,刘濞需要赌汉朝中央没有真正的将领,而匈奴南下可以牵制汉朝军队。只有在这些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刘濞才有赢的机会。然而,他很快发现这三个条件都没有成真。

匈奴没有计划在战争初期出兵,汉景帝进行了最合理的布置,周亚夫的能力也非常出色。而且,刘濞的部下中没有真正的高级将领,他自己的指挥能力也很差。他的队友也很不靠谱,四个诸侯王甚至在开战前就内讧了。因此,七国之乱很快就陷入了僵局,周亚夫断了刘濞的补给线,刘濞的军队崩溃了。

最终,刘濞被东越杀死,这也是七国之乱的结局。这是一段关于七国之乱的文章,其中讲述了一个被杀儿子、被赶尽杀绝的人的故事。整个七国之乱,归根结底还是老刘家的内斗,没有谁对谁错之分。汉景帝必须要削藩,而地方诸侯王也有保护自己利益的必要。刘濞失去儿子后也被打上了标记,自然反抗。

如果说是制度的错,那也说不通。当初刘邦制定这些制度时,考虑到了最合理的方案。除了大力分封刘氏宗亲,别无他法。因此,整个七国之乱,真的很难说清是谁的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91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