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刘邦为什么定都于遥远的长安,而不

白癜风诚信医院 http://nb.ifeng.com/a/20180419/6515562_0.shtml
刘邦的宿敌项羽曾有句名言:大丈夫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贫寒出身的刘邦在临死前,也荣归故里地风光了一把,可见刘邦对家乡,也是感情深厚的。可是在建国定都这种大事上,刘邦为什么定都于离家远的长安,而不定都在离家近的洛阳呢?通过本文,小崔畅说历史会为大家细说原因。文/小崔畅说历史公元前年二月,刚刚打败项羽的刘邦在定陶附近的汜水边称帝,并暂时定都洛阳。按理说,周朝在洛阳建都,得以统治天下数百年,秦朝在关中的咸阳建都,却只统治了天下十余年就灭亡了。如此对比之下,刘邦暂时定都洛阳的行为堪称明智。可是不久,刘邦就舍弃洛阳,建都于关中的长安。那么,从情感上来说,刘邦作为楚地沛县人,为什么他会定都于离家远的关中长安,而不定都于离家近的洛阳呢?本人认为,原因如下:其一,刘邦在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后,有谋士劝说他放弃洛阳、定都关中。而项羽在灭亡秦朝分封诸侯后,也有谋士劝说他定都关中,可是项羽一意孤行地定都离家乡近的彭城,结果仅在四年之后,项羽就败亡了。刘邦建都于长安,就是在以刚愎自用的项羽为鉴,意图反其道而行之地建立起长治久安的帝国。公元前年,项羽率领四十万诸侯联军攻占关中后,开始对秦朝宗族子弟进行大肆屠杀,开始随意掠夺关中军民的财货美女,开始大肆盗掘骊山陵中的财宝,开始大肆屠杀关中那些不肯逆来顺受的被掠夺军民……屠城杀降、烧杀掠夺的西楚霸王项羽眼见项羽的狂暴兽行,将要使关中军民对项羽的盼望敬畏之心变得切齿痛恨,一个姓韩的士子及时对项羽劝道:“请大王三思而行!关中地区,有崤山、九嵕山、黄河、渭水为屏障,有函谷关、武关、峣关等险关为要塞,如此易守难攻之地,还土地肥沃盛产粮食,这可真是进可后顾无忧称霸天下、退可据险而守鼎足而立的宝地啊,如此宝地,大王不据之,实在可惜,请大王定都关中以谋图霸业吧。”项羽听了韩士子的劝解后,立刻不以为然地反驳道:“大丈夫富贵了,却不回归故乡,就如穿着锦衣在夜晚穿行,不容易被别人看到。我不要做这样的大丈夫,我要做富贵还乡、锦衣昼行的风光大丈夫!”韩士子一听,便失望透顶地对项羽嘲讽道:“世人皆言,楚人都是些目光短浅的沐猴而冠之辈,今日得见,果然如此,可惜,可惜啊……”项羽听得韩士子竟如此贬低自己,怒不可遏的他立刻下令,将韩士子烹杀!紧接着,为了防止其他割据势力进图关中称霸天下,项羽开始大肆焚烧摧毁关中的阿房宫、秦宫等大型建筑群,大火历经三月而不灭,如此,原本富饶辉煌的关中变成了萧条恐怖的人间地狱。在毁掉关中掠夺完毕后,志得意满的项羽便督率军民奔向自己的都城彭城。在随后的楚汉战争期间,原本割据巴蜀、汉中的刘邦果然进图关中,与天下诸侯联合起来将彭城攻破,虽然,项羽轻猛剽悍地率军重新打败刘邦,夺回了彭城,但始终难以攻克关中险地,且一直难以打败据关中之险而顽强防守的刘邦。就在刘项相争于河南时,亲近刘邦的韩信趁机吞并河北、齐地,怨恨项羽的英布、彭越开始对项羽进行骚扰性作战。终于,在垓下,刘邦、韩信、彭越、英布等诸侯联袂而来,共攻项羽,项羽为自己当年舍本逐末的莽撞恶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势单力孤的他,先失去争夺天下的军队,再失去性命,最后被五将分尸,成为他人邀宠获封的工具。卑鄙无赖、狠辣不孝的汉高帝刘邦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后,起初在创业兄弟们的建议下,刘邦将都城定在了离楚地较近的洛阳。不过,齐国的庶人娄敬见后,便在虞将军的推荐下自告奋勇地向刘邦询问道:“陛下要定都洛阳吗?”刘邦点头称是。娄敬一听,便迫不及待地宣称:“微臣以为不妥。”刘邦忙问其故。娄敬直言不讳地分析道:“洛阳城池狭小,且因屡经战乱而地贫物稀、经济衰败,实在不堪作为大汉国都。反观关中,东靠华山、黄河,南临渭水、秦岭,四面还有险关要隘,这样易守难攻的宝地,秦国据之以统六国,陛下据之而得天下。因此,微臣认为,如此明显的龙兴之地,才更值得陛下定都于此。”建议刘邦建都于关中的娄敬听到这种肺腑之言,刘邦首先想到了不纳谏言一意孤行定都于彭城的项羽,是啊,如此大同小异的建言,项羽没听,终至身败名裂,自己若不听,是否会重蹈项羽覆辙呢?带着这种疑问和定都关中和洛阳究竟利弊如何的好奇心,刘邦再次召集朝中大臣商议定都之事。谁知,刘邦刚一提及娄敬的定都关中之意,群臣就以各种理由反对起来:如秦朝定都咸阳,才历十余年就迅速灭亡,关中不吉利啊;如周朝定都洛阳,经历了几百年才趋于灭亡,洛阳适合建都啊;如娄敬人微言轻,他说的话,不具权威预见性;如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函、渑池,北靠黄河,南临伊、雒二水,地理形势也坚固易守,还濒临家乡……也就是说,没有人支持娄敬建都于关中的建议。可是,诸人越是情绪激昂地反对,刘邦就对项羽不听韩士子建都关中建言而身死国灭的教训体会得越是深刻:项羽勇猛强悍、军队精锐善战,在建都彭城后尚且不能保全家国,自己既没有项羽的勇悍,汉军又不比项羽的军队精锐,要保全汉室家国,岂不是难上加难?看来,还是要以项羽为鉴地反其道而行之啊。总之,恋家的鸟飞不高,项羽不建都关中,反而建都于彭城,导致刘邦入据关中打败项羽夺得天下的深刻教训,警示刘邦要以项羽为鉴地反其道而行之,这种近期历史的强大警示作用,是刘邦打算放弃洛阳、定都于关中的发端起因。其二,刘邦定都关中,既是对自己及子孙坐守天下的不自信式防范,又是对周朝、秦朝定都兴亡之经验教训的及时总结吸取。刘邦打败项羽后,在天下推行郡国并行制,即在国都附近推行秦朝的郡县制,在离国都较远的地区,推行周朝的分封制。其中,巴蜀、汉中、关中之地,是刘邦争夺天下的直辖地区,河北、河南、淮南、江南都分封给了帮助他打天下的众多功臣们。汉朝初年推行的郡国并行制如此一来,汉朝国都附近的郡县由朝廷直辖,离国都较远的郡县,则被刘邦分封给帮助他打败项羽的佐命功臣们,由他们管辖治理。面对这种独虎周围群狼环伺的险恶天下格局,刘邦自然想定都于既易守难攻又幅员辽阔的地区,因为国都之地,幅员辽阔了,自己就容易积攒起雄厚实力来傲视众诸侯,易守难攻了,自己及子孙才能据险而守游刃有余地防范众诸侯的进攻。所以,刘邦定都于易守难攻又幅员辽阔的关中,既是对自己年过半百可能先于众诸侯而死的不自信式实力扩充,又是对自己继承人年龄尚幼难敌众诸侯的不自信式防范。同时,周朝迁都于洛阳后,对外屡战屡败,对内勉强维持了数百里之内的狭小疆域,在春秋战国众诸侯的列强环伺中,虽说也延续了五百多年的统治,但那是苟延残喘了五百多年,直致屈辱而亡。至于定都于关中的秦国,对外屡战屡败时有函谷关天险可守,对内发展时则能够开拓出关中、巴蜀等千里之地来扩充实力,此外,在战国时期的列强环伺中,秦国能够据守险地不卑不亢地在众诸侯的纵横捭阖中伺机取利,直至攻灭六国建立秦朝。善于总结历史教训,并以前代速亡教训为治国之鉴的刘邦,在反观周朝、秦朝的兴亡史时,自然对建都于洛阳的周朝冷眼旁观嗤之以鼻,自然对建都于关中的秦朝感同身受心向往之。因为周朝定都洛阳,就算国君再励精图治,再奋发图强,也容易因地利问题而被群狼环伺的众诸侯轻易击败,直至默默衰亡。因为秦国定都关中,就算国君再昏庸无能,再纨绔不法,也容易因地利问题而卧薪尝胆重振雄风,直至一统六国平定天下。如此对比下来,关中和洛阳,刘邦在主观意志上自然更加倾向于关中。总之,刘邦定都关中,既是对自己及子孙坐守天下的不自信式防范,又是对周朝、秦朝定都兴亡之经验教训的及时总结吸取。其三,刘邦定都关中,与谋士张良的个性支持密不可分。正是因为张良以前的各种谋略皆有助于刘邦,所以张良才深得刘邦的信任。于是,当张良赞同娄敬的建议时,刘邦才会毅然决然地采纳娄敬、张良的建议,不顾众人反对地建都于长安。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张良,就是手握真理且深得刘邦信任的智者。深谋远虑、深得刘邦信任的张良刘邦建都于关中,还因张良的远见卓识和他对张良的十分信任。刘邦初遇张良时,张良就以《太公兵法》向刘邦出谋划策,有趣的是,与其他人听到张良计策后的懵懂迷茫犹豫不决相比,刘邦一听就能异常聪颖地瞬间领悟,并欣然采纳张良之策,这给张良以才得施展和尽心效忠的巨大归属感,这为刘邦继续信任张良、重用张良建立起了良性循环。从此,张良屡屡为刘邦献计献策,刘邦也往往能欣然采纳,这使刘邦时来运转做大做强:刘邦军攻打关中时,张良献缓慢利诱、迅速威逼之计,刘邦采纳后,先攻破峣关,再击败蓝田秦军,迅速攻破咸阳入据关中;刘邦入据咸阳后,开始贪图酒色热衷享乐,亲信樊哙劝说无果后,张良以居安思危、定法安民的计策建议刘邦简朴行事收买人心,刘邦幡然悔悟欣然采纳后,与关中军民约法三章,此举获得了关中的民心,为刘邦将来依靠关中军民对抗项羽,埋下了有备无患的伏笔;项羽攻入关中前,幸得张良与项伯交好,刘邦才能在张良的指导下,于鸿门宴中知彼知己地对项羽的刁难逼迫有的放矢见招拆招;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张良将汉王给自己的金银赏赐贿赂给项伯,使项伯劝说项羽将汉中分封给刘邦,又劝说刘邦在南下时烧毁栈道麻醉项羽,为刘邦将来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邦率领五十六万大军攻破彭城,却被项羽统率的三万精兵击败而狼狈逃窜至下邑时,张良献计:重用英布、彭越、韩信等将,共攻项羽。刘邦于颓败中重新振作着采纳此策,最终,就是刘邦、韩信、彭越、英布等诸侯合兵于垓下,才将项羽军逼杀殆尽……就这样,张良对刘邦的献计献策,往往能助刘邦化险为夷转弱为强,所以,刘邦再听到张良的献策时,自然也会趋利避害地欣然采纳。这次,在文武百官都主张建都于洛阳的大环境中,唯有张良支持娄敬的主张,并条分缕析地向刘邦建言道:“洛阳虽有那些天然的险要之地,但它周围的腹地太小,方圆不过数百里;田地贫瘠,而且容易四面受敌,非用武治国之都。反观关中,东有崤函之险,西有陇蜀丛山之隘,期间土地肥美,沃野千里;南面有巴蜀的富饶农产,北面有可牧放牛马的大草原。统观下来,关中既有北、西、南三面的险要可以固守,又可向东方控制诸侯。诸侯安定,则黄河、渭水可以开通漕运,运输天下的粮食供给京师所需。如果诸侯叛乱,我们就可顺流东下以运送粮草,足以维持出征军队的补给。这正是所谓金城千里的天府之国啊!因此,微臣认为娄敬的主张正确,值得陛下采纳。”张良的分析全面且深谋远虑,再加上刘邦在创业时,张良屡屡献计献策助刘邦做大做强,深得刘邦信赖,因而刘邦立刻采纳他和娄敬的建议,毅然决定建都关中,在关中营建长安城。此外,刘邦封建言有功的娄敬为郎中令,赐姓刘。公元前年八月,刘邦正式迁都长安。吴起有言: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刘邦定都,不以距离家乡之远近为念,而以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为主旨,不愧为察纳雅言、深谋远虑的一代明君。综上所述,刘邦之所以要将国都定于远离家乡的关中长安,主要因为:其一,刘邦在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后,有谋士劝说他放弃洛阳、定都关中。而项羽在灭亡秦朝分封诸侯后,也有谋士劝说他定都关中,可是项羽一意孤行地定都离家乡近的彭城,结果仅在四年之后,项羽就败亡了。刘邦建都于长安,就是在以刚愎自用的项羽为鉴,意图反其道而行之地建立起长治久安的帝国;其二,刘邦定都关中,既是对自己及子孙坐守天下的不自信式防范,又是对周朝、秦朝定都兴亡之经验教训的及时总结吸取;其三,刘邦定都关中,与谋士张良的个性支持密不可分。正是因为张良以前的各种谋略皆有助于刘邦,所以张良才深得刘邦的信任。于是,当张良赞同娄敬的建议时,刘邦才会毅然决然地采纳娄敬、张良的建议,不顾众人反对地建都于长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6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