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汉高祖刘邦亲口承认的辅佐良才,西汉三杰的地位不言而喻。
他们就像是支撑着楚汉争霸局面的三根柱子,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要详细分析三杰各自的贡献,谁也不能被冠以虚名。
汉初三杰——丞相萧何是汉朝开国丞相,从朝中的政务要领到朝中的人事任命,无一不经过他的手。
留侯张良和刘邦是知己挚友。
单从鸿门宴上的表现来看,就足以赢得刘邦的敬重。韩信自然不用多说,他享有“兵仙”的称号,这更能彰显他在军事界的地位和能力。
组织指挥垓下之战这样一场决定乾坤的战役,是后世开国将领都难以企及的高度。但如果要从三人中选出一个最适合做奋斗楷模的,那绝对非韩信莫属。
韩信从一个出身低微、家境贫苦的平民,带着热血加入军队成为小兵,逐渐成长为“战必胜,攻必取”的大将军。韩信的成长和奋斗经历可以概括为“苦命苦心,发愤图强,天道酬勤”。
首先,他的出身地步很低,刘邦当时还只是个泗水亭长,被称为沛公,而韩信仅仅是一个掌管一县文书的沛县县吏。
一些有家世的人看不起刘邦,更不屑于韩信。
幸运的是,萧何有着敏锐的眼光,看出了刘邦的潜力。萧何不仅帮助刘邦争取到了沛公这个称号,还经常资助穷困潦倒的刘邦。
韩信的家境甚至更差,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是家常便饭,甚至连衣食住行都是依靠朋友的接济。不幸的是,他没有遇到像萧何这样的贵人,愿意主动援助他。
单凭自己的力量生活并不容易,韩信开始以低微的职位为生。他成为了南昌亭长的门客幕僚,全凭自己坚强的意志才得以在吃不饱饭的日子里长成一个高大的男子,展现出贵族子弟的气质。
门客生涯是韩信早年过得最为舒适的时光,至少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他不再为吃穿发愁。
然而,亭长夫人对此并不认同,她不理解丈夫为什么要供养门客,认为韩信不过是个吃白食的穷小子。
亭长夫人认为他一点用处也没有,是个浪费粮食的废人,她甚至在韩信到访时提前把饭菜都分给了家里其他人,等到韩信来了时,餐桌上只剩下残汤剩羹。虽然韩信穷得连饭都吃不起,但他不愿意被人看扁,他不愿意做一个任人欺辱的窝囊废。
于是,他带着渴望填饱肚子的热血,来到河边钓鱼,希望能钓到几条鱼来填饱肚子。然而,韩信并非像姜尚那样能够用直鱼钩钓鱼的人,他没有姜尚那样的本领。
直到有一天,韩信饿得险些晕倒时,遇到了一个老妇人,她总是去河边洗衣。老妇人看到韩信饿得两眼发亮,十分心疼,于是将她带来的饭食分享给了韩信。
这顿饭让韩信勉强度过了一段时间,没有被饿死。在离别时,韩信向洗衣妇人承诺:“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实现我的抱负,我一定会报答您的恩情。
”然而,听到这话后,洗衣妇人并不高兴,反而愤怒地大声斥责韩信:“一个大丈夫不能自谋生计,却要依赖一个洗衣妇为生的女子供养,你还为什么拥有尊严?
我是看中你的气度不俗,显露出一种贵族的风范才施舍给你一些饭菜。你还指望我回报吗?”洗衣妇人的话像一根针一样扎在韩信的心里,他意识到自己不能继续依赖别人的善意来生存。
于是,他决定卖掉自己身上佩带的宝剑,希望能换取一些银两。可惜的是,他在街边叫卖时,并没有引起任何人对他家传宝剑的兴趣。
直到有一天,一个卖肉的屠夫拦住了韩信,并误会韩信是来卖宝剑的。屠夫嘲笑韩信是一个无所事事、胆小懦弱的怕死鬼,他嘲讽韩信要么用宝剑结束自己的生命,要么从自己的胯下钻过去。
这种侮辱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无法忍受的,但对于韩信来说,这种侮辱更加丧失了他的面子。
若是为了一时解气而抽出宝剑刺向屠夫,无疑会让自己陷入庸碌和溃败的境地。
韩信长时间的思考后,放下了手中的宝剑,然后决然地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嘲笑声和戏谑之声在他耳边一直回响,但韩信知道这些都并不重要。
对他来说,只有实现他的抱负才是最重要的,而他完成不了一天,他就不会甘心。
韩信的苦心是不言而喻的,他的人生充满了挫折和辛酸。
然而,他并没有被这些打击所击垮,相反,他将它们视为前进的动力。虽然道理很简单,但我们都知道,在那段灰暗岁月里,忍受别人的嘲笑和轻视是多么痛苦的。
韩信正式从军的时候,项梁率领军队渡过了淮河,陈胜吴广的名字也时常传颂。
韩信考虑了很久,看清楚了楚军的强大和士气高涨,他决定将自己的命运押在楚营一方。
韩信在项羽帐营外执戟郎中的日夜里,他不知道韩信的心情有多么凄凉。帐营内有一个西楚霸王威风凛凛,手下拥有四十万精兵强将,他随便一挥手就能灭掉一个城池。
韩信曾想给项羽提建议,可是项羽只是噤若寒蝉,他认为韩信只是个小小的郎中,不懂得战争的智慧。
他觉得让韩信安心做守门的工作才是正确的做法。
韩信并不屈服于命运,他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命运。如果他选择顺从命运,那他就不会是韩信。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韩信放下了自己手中的戟,然后离开了楚营,夜以继日地向汉营投奔。但是对于刘邦来说,他对韩信并没有特别重视,只是随意把他安排成了一个默默无闻的仓库守卫,甚至连执戟郎中的职位都不如。
直到项羽主持分封大典结束后,刘邦背负着汉王的身份,心中不情愿地来到关中地区。眼前是一片荒凉和废墟,关西的黄沙遍野,许多汉军将领不再看到追随刘邦的希望,干脆默默地转投其他王侯。
韩信也随着这些将领离开了,他心中考虑着现在局势中谁能够担任重任。然而,韩信离开的时间还没多久,萧何骑着高头大马赶到了这里。
萧何向韩信保证,一定会封他为大将军,掌管千军万马。韩信明白萧何在汉军中的地位,萧何也清楚韩信的真实能力,因此两人达成了某种契约。
你帮助我们汉王带领军队作战,而我帮你向汉王争取一个大将军的职位。萧何并不全然信任韩信,刘邦也并没有拒绝萧何的推荐。
勉强在众军面前,刘邦正式任命了韩信为大将军。
事实证明,萧何没有看错韩信,因为韩信刚刚上任就向刘邦提出了关于项羽的三个致命问题。
第一,项羽虽然勇猛善战,但他不懂得使用将军。他喜欢亲自出征,亲力亲战,这对整体战略布局不利。
很多军事行动都需要经过项羽亲自批准,这不利于快速响应和灵活作战。第二,项羽在分封典礼上的做法非常特殊。
他根据关系远近确定封地和爵位,许多与他关系不好的人得到的领地十分贫瘠,这进一步激化了矛盾。第三,项羽的人缘远不及刘邦。
刘邦喜欢结交朋友,他喜欢以接地气的方式交友。而项羽则一直认为自己是个贵族,无法放下身段。
韩信的话击中了要害,刘邦听后感到非常满意,他听得出这不是无稽之谈。
从此,楚汉棋盘上增加了一颗决定战局的棋子。
韩信成为了淮阴侯,如同凤凰涅槃,威风凛凛地指挥三军,对西楚霸王项羽宣战。楚汉战争后,西汉王朝建立,韩信被封为楚王,他如日中天,风头无人能敌。
衣锦还乡的韩信找到了亭长夫人,站在高处数落了她一番后,赏赐了一百两金。
他还专门找到了洗衣妇人,虽然不到五年的时间,过去的韩信从一个衣衫褴褛的穷小子变成了大名鼎鼎的楚王。
他赐给洗衣妇人一千两金,以回报她的一饭之恩。至于那个侮辱他的屠夫,也免不了一番教训。
凭借多年的战场历练,韩信已经成长得足够坚毅和睿智,他不再与屠夫争吵,而是下令将他晋升为一个小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