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各类肉品话题频繁刷屏。猪肉价格实现9连降,每公斤下降7.8元。农业农村部起草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征求意见稿)》,也将狗排除在畜禽管理之外。禁食狗肉有可能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法规。人造肉大规模进入市场,销量口碑都还不错。引发了食材市场及餐饮行业的震荡。受疫情影响,餐饮业对猪肉的需求量大幅下降,再加上生猪产能持续恢复,供求关系发生明显变化,价格下降是顺理成章,也是喜闻乐见。不过,“禁食狗肉”条例一出,立即引发了狗肉餐饮从业者的担忧。在我国,食用狗肉的习惯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据数据显示,全国与“狗肉”相关的注册企业有4万余家,主要集中在吉林、黑龙江、贵州、江苏与广西等地区,具有很强地域性。我国每年食用的狗高达万只。在今年3月31日,深圳明令禁止食用狗肉之后,4月8日,农业农村部起草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征求意见稿)》,也将狗排除在畜禽管理之外。禁食狗肉可能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法规,这无疑会直接影响这4万余家企业的走向,引发从业者的担忧。尤其是对于延边、沛县等特定地区,食用狗肉已经成为当地的文化特色。当地几十万人口的生计,又都与肉狗产业链相关。若禁食狗肉,农民这笔收入也可能消失。不过,从保障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禁食狗肉”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一直以来,关于狗肉的争论,还是集中在“来源”上。与其他食材肉类不同,狗肉产业的发展一直是分散、杂乱的状态。整个产业链上游没有出现大型养殖公司,下游餐饮业内也没有发展出真正的狗肉品牌,业态多以各地的街边小店、大排档为主。这也让不少爱狗人士认为,不存在人工养殖肉狗,狗肉馆的狗肉全部来自偷狗。食品安全堪忧。那么,现代文明、食品安全与传统饮食习俗之间的矛盾该如何调解呢?植物肉的出现是否会提供一种新思路呢?黑科技植物肉并非大众熟知的素肉。素肉只是在形态和味道上与肉相近,并没有肉类的纤维结构,所以口感上并不像肉。而植物肉是利用分子感官技术,从分子层面解构形成肉风味的风味因子,再从植物中提取类似的风味因子模拟肉的风味,不管从外观、口感、风味上,与真肉的相似度都在90%以上,且无需添加香精。去年下半年,植物肉开始进入国内消费者的视野,在餐饮圈掀起一波热潮;年底时,植物肉就进入了真正的常态化销售。不仅替代了汉堡王、肯德基、赛百味等部分西餐汉堡中的肉类食材,还在广东肠粉等中餐品类中进行了尝试,反响也不错。推而广之,如果对植物肉稍作改良,用在狗肉产业链中是否可行呢?是否能够满足食客的口感要求?又能帮助到多少原产业链中的经营者呢?是否有可能开发出新的市场空间呢?
单选
以植物肉代替狗肉,你能接受吗?
A、可以,能吃到美食也能保护动物B、不能,传统美食的味道无法代替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