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有船,船上有人在讲故事,大家好,我是船夫,萧何是我们熟悉的汉初人物,其与张良、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是刘邦夺得天下的重要功臣,汉高祖刘邦曾这样评价道:我得到天下得多亏这三个人,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后方,安抚百姓,军需补给我不如萧何,率领军队打胜仗,我不如韩信,但我能用这三个人,所以我得到了天下。从这段话的描述中,我们似乎感觉萧何是一个从属于刘邦的角色,但事实上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整个楚汉争霸过程中,萧何是一个一直隐藏于幕后的实力派角色,而在最开始的时候,他的权威甚至远高于刘邦,为什么这么说呢?船夫就带大家一起分析一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在县一级的行政单位设有县令,但县令是国家委派的,大多都是异地任职,加上国家初创百废待兴,县令对所管辖范围的掌控,其实是十分有限的,与此相反,比县令低一级的副职反而握有更加大的实权,因为这类人往往都是地方上比较大的氏族举荐担任的,萧何便是这样的一个角色。在当时的沛县,萧氏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拥有众多的世家子弟,不能说一手遮天,但在地方上绝对拥有很大的话语权,这就解释了为何后来刘邦成了逃犯,依旧可以躲在沛县的山林里,因为萧何依靠自己的地方实权,已然可以在县令的眼皮底下搞小动作了。那么萧何为何要留着刘邦吗?其实是有他自己考虑的,后来陈胜吴广起义成功,掀起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高峰,刘邦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我们熟悉的农民起义往往被冠上正义的旗号,但实际上真实历史中的农民起义往往十分的野蛮和血腥,起义军所过之地虽不能说寸草不生,但绝对是一片狼藉,杀光抢光烧光的地狱景象也极为多见,这个时候想要保存自身,不受这些农民起义军的骚扰,改旗易帜变成义军,便是一种极为明智的方法。萧何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说服了县令,招揽藏在山中的刘邦,进城完成起义,但当刘邦快要进城的时候,县令终于反应过味儿了,因为如果真的搞起义,没有点代价怎么能行?而这个代价明显就是县令自己的向上人头。不过为时已晚,箭在弦上又不得不发,县令的脑袋自然成了沛县起义的最好证明。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萧何的枭雄之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萧何的这一手操作几乎可以让自己立于乱世中的不败之地,如果起义成功了,他可以通过刘邦为傀儡的假起义,加上县令的项上人头,让沛县免于其他农民起义军的荼毒,而如果起义失败了,萧何便会毫不留情的一转身,将刘邦的人头拱手献给朝廷,成为自己平定起义的最好证明。这一手操作骚不骚?其实自始至终刘邦心里都一清二楚,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他躲在山中乃是靠着萧何的庇护,萧何让他出来当这替罪羊,他又怎能不当呢?不过刘邦和萧何也算是棋逢对手,后来的沛县起义军自己玩脱了手,沛县老家被叛徒夺走了,部队也损失了大半。要知道起义军从上到下的部队家属都住在沛县,这个时候失去沛县,好不容易拉起来的队伍眼看就要一哄而散了,刘此时邦却站了出来,极为大胆的跑去跟项梁借兵,重新夺回了沛县。自此以后,刘邦才真正成为沛县起义军的带头大哥,而一开始全盘操控的萧何开始退居幕后,成为刘邦的助手。萧何另一个被人称道的故事便是月下追韩信,船夫在上一期节目中介绍了萧何,为何月下追韩信?其实并非韩信的军事才能有多么优秀,而是因为韩信是一个十分好掌控的人,韩信内心对他人的恩惠十分在意,正所谓一饭之恩,千金奉还,掌控韩信的最佳方法便是给予韩信难以报答的恩情,这样韩信就基本上不会有二心了。在楚汉争霸的那个历史节点,想找到一个类似于韩信的军事人才,虽然有点难,但绝对是有很多选择的,但能够找到一个既有军事才能同时又很好掌控的技术型人才,便很有难度了,这不仅需要一个人的阅历丰富,还需要他对人性的感悟透彻,才能够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个完美符合要求的人,而萧何无疑具备这两种素质,由此可见,萧何除了管了一手好后勤,对人性的掌控也十分在行。刘邦夺得天下后,跟他一起起义的好兄弟很多都被除掉了,唯独包括萧何在内的几人一直可以善终,这也与萧何世家大族的背景极为密切,想当初沛县起义时,几千人的队伍中便有上千的萧氏族人,这些人只要活下来,便是实打实的开国功臣,虽然无法名垂青史,但绝对是当时朝廷的中坚力量。此外刘邦后来占领关中,与项羽展开楚汉争霸后,由萧何负责选拔输送的人才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所以萧何虽不能说门生故吏遍天下,但他对当时朝堂的影响力,要比表面上的大太多。由此可见,从秦末起义到楚汉争霸,表面上看是刘邦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事实上却是萧何笑到了最后,他很好的验证了老子所说的不敢为天下先思想,也充分体现出中国道家文化的特色。关于稳赚不赔的乱世枭雄萧何的故事就先到这里,感兴趣的朋友们不妨留言一起讨论,我是船夫和您下期见。.09.24(清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9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