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惠帝驾崩,陈平周勃开始力挺吕雉,莫非

公元前年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年份,年仅23岁的汉惠帝刘盈在这一年驾崩。国丧大典,由丞相陈平主持。陈丞相对汉惠帝还是真有感情,一边主持祭礼,一边痛哭不已。忽然身后有人轻拽他的衣襟,并伴有轻声低语:“陈叔,您还有心思哭呢?就要大祸临头了,你还有闲心哭?赶紧想辙保命要紧啊!”这人是谁呀,跟丞相说话也这么不客气?原来他是陈平老战友张良的儿子张辟疆,虽然年方十五,却已然官拜侍中,常在吕后与惠帝之间行走,宫中的大事小情绝对门儿清。陈平转身一看是他,忙问:“贤侄,此话怎讲?”张辟疆向吕后方向努嘴:“太后只有这一个儿子,如今夭折,却不伤悲,您不觉得蹊跷吗?”陈平用余光一瞧,吕后貌似在嚎哭,却是干打雷不下雨。陈平骇然:“这,啥情况?”张辟疆一语中的:“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陈平茅塞顿开:吕后贪恋权贵权且善于权术,为了夺权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对外弹压大臣,杀韩信、除彭越,刘邦外出征战,全凭她稳定后方。刘邦去世后,吕后为了巩固地位,更是毒杀赵王、戕害戚姬,钳制刘氏封王,逼迫儿子娶外甥女为后……就连叛逃欲归的燕王卢绾,听说吕后当政,吓得干脆转身投奔了匈奴。对刘邦旧臣,她首先考虑的就是“消除隐患、尽灭功勋老臣”,幸亏审其食拼死劝说方才作罢。而今朝中权力最大的人便是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二人,这岂不是要成了吕后下一步对付的标靶?想到这些,陈平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张辟疆继续说:“陈叔您不要怠慢,赶紧打个报告,封吕产、吕禄为大将军,统领禁军,再让吕氏亲族担任宫中要职,只要您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太后放心了,你们与周太尉也就安全了。”陈平连连称是,赶紧照办。果然,吕后看了陈平的报告,面露喜色,连说话的语气都变平和了。随即想到自己短命的儿子,顿时心绪难平,声泪俱下。时隔不久,吕后果然立诸吕为王,右相王陵当庭抗礼:“高祖杀马为誓,非刘姓不能封王,非有功不能封侯,若违此誓,天下共诛。现如今这么搞法,是不尊高祖的训诫,如何使得?”吕后也不搭理他,扭脸问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二人异口同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意思就是,谁当家谁说了算,我们都听领导的。事后,王陵责问陈平和周勃:“高祖尸骨未寒,你俩就谄媚吕氏、违背誓言,算得上忠臣吗?”陈平、周勃相视一笑:“廷议上,分庭抗礼,我们确实没有您老的胆量,可是扶保汉室江山,你老兄就比不过我们哥俩了!”陈平、周勃为何如此笃定?显然事先已达成共识:委曲求全、韬光养晦、见机行事。请大家注意,如此规划长远,且调度有方的计策,是谁从中运筹帷幄?难道就是张辟疆?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如何能有深谋远虑的心机?想必这幕后主使非一人莫属,张辟疆的父亲,张良。张良不慕名利荣华,功成身退,在朝在野都不结党,也从不依附任何政治势力,但每逢大事难事,他却总有良策应对,刘邦、吕后虽然经常意见不能统一,却都对他十分信任。想当年,刘邦想废太子刘盈,吕后拜请张良献策,张良助其请“商山四皓”出山,以壮大太子声势,刘邦看到太子“羽翼已成”,遂不再言废立。如此大事,吕后尚且要咨询张良,刘邦呢?有事必然也要问!至于张良为刘邦献了何策,史书没写,但从后来事态的发展来看,绝不是没有安排的迹象。即便从刘邦的临终遗言分析,也大有可推敲之处。曹参接班萧何,王陵继任曹参,之后陈平跟上,但陈平有些过于机智,所以让老实稳重,手握兵权的周勃跟他搭班……结果是,曹随萧规,政局稳定;王陵忠诚,为刘氏一族据理力争;陈平足智多谋,把握了全局,周勃领兵,终以武力平吕。若非刘邦早早给了他们密旨,萧何死后,曹参不等旨意,为何知晓自己能够接任?刘邦又为何说,“安刘者勃也”?如此勾搭连环,如果说这不是一场经过精心策划的周密布局,谁信?由此可见,张良给出的建议是:瞒天过海、暗渡陈仓,不动声色地发展有生力量,把握关键岗位,提高警惕,做好战备,如有异动,则可于无声处闻惊雷。这也就解释了文章开头为何张辟疆会出现在关键时刻,事情发展的整个脉络,更是可以作为张良幕后操纵这一切的佐证。有人问了,刘邦既然知道吕后弄权,为何还要留着她?这也是迫不得已,汉朝开国的功臣旧部,几乎全是刘邦从沛县带出的老友,除了熟悉情势的吕后,这帮人还真没人能拢得住。朝中有不少人和吕后的死党樊哙情形相同,是沾亲带故,盘根错节的国臣兼亲戚的关系,这批人在朝中势力占优,且铁了心跟定吕后,一定程度上,吕后代表了功臣旧部的利益,因而深得其拥护。这倒是应了本杰明·迪斯雷利的一句话:“世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后来形式改变,随着吕氏家族势力的增长,姓刘的利益渐渐受损,与刘氏一族紧密相连的功臣旧部的利益也随之慢慢削减,于是吕氏成了大家公认的敌人,吕后一死,群起攻之。张良就是巧妙地利用了人性中的这个特点,即在刘邦死后稳定的大局,又在恰当而关键的时刻维护了刘氏一族的利益。所以说,看问题应当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和战略性的思维,不用争一时之短长,应着眼于长久的发展,就如《易经》中所说“否极泰来”,就是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运用事情内部的发展规律,来进行长远规划的思想。张良便是这样一个,深谙事物发展之道的战略专家,他的言行谋略不仅对大汉的强盛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更是给后人平添了智慧,带来了启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91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