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其中的三户

手足癣北京哪家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zjft/210630/9125676.html

“楚虽三户”是一个成语,后面往往跟着“亡秦必楚”,但因为涵义固定,所以省略后四个字也不会造成歧义。

这句话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司马迁说,有一个叫做“楚南公”的人曾经做了一句谶语,认为后来秦国的灭亡一定是和楚国有莫大的关系。

这个“楚南公”到底是谁,现在也无法考证,大概就是当时涌现出的那些“神仙”一类的人物,汉代盛行“谶纬”之学,有这种奇怪的预言并不奇怪。

但问题是,“楚虽三户”中的“三户”到底是指的什么呢?这里面有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三户”指的是陈胜、项羽和刘邦

汉代不仅“经学”盛行,与之相对的还有“纬学”,也就是“谶纬”。

既然司马迁记载楚南公说过“亡秦必楚”的预言,那就说明这一说法在当时流传较广,那么细数一些对秦朝灭亡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还真巧,正好有三个都是“楚人”。

第一个就是陈胜,他和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建立的政权就叫做“张楚”。

正是因为陈胜、吴广的起义,打出了“大楚兴,陈胜王”的旗号,搅动了六国遗民的心志,自此天下大乱,各族蜂起,一同反秦。

可以说“张楚”政权是建立反秦同盟的一个招牌。

第二个就是项羽,他是地地道道的楚人,被称为“西楚霸王”。

项羽不用多说,他是被写入了《史记》“本纪”中的人物,享受帝王待遇,也是他的率领下,苦战、硬战,消灭了秦军主力,项羽才是最大的功臣。

第三个就是刘邦,他也算作“楚人”。

据记载,刘邦是沛县人,这个地方在今天江苏省境内,本属宋国,但被齐、魏、楚瓜分之后,处于三国的交界处。

一开始属于齐国,但后来被魏楚两国抢了去,虽然名义上属于魏国,但实际上在战国末期就一直在楚国的统治下。

所以,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刘邦是“楚人”。

而刘邦和项羽同在“楚怀王”麾下,听从统一的调令,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自然也是“楚人”。

其实“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只是一句具有“蛊惑”意义的谶语,这种东西在当时流传得很多,和“大楚兴,陈胜王”都是一个性质的口号。

所以不排除这是后人根据历史发展“伪造”的东西。

第二种说法,“三户”即“屈”、“景”、“昭”三族

春秋战国时期,每一个诸侯国都依靠一些大家族来统治,而这些大家族如果从根子算,都能找到一些亲属关系。

楚国有过几个大的家族,但发展到最后稳定下来的只有三个,即“屈”、“景”、“昭”。

这些家族其实都是宗室,和楚王同姓。

比如说“屈氏”中,就有我们熟悉的屈原,他是芈姓,“屈”只是这一支的氏。

战国时期正好是“姓”和“氏”逐渐融合的阶段,“姓”和“氏”逐渐变成了一个,所以我们一般称为“屈原”,不会叫他“芈原”。

但是必须要清楚的是,姓和氏是不一样的,“姓”代表的是一个族群,而“氏”代表的是这个族群中的一些分支。

随着一个家族人口的增多,尤其是王室成员,很多人都会拥有自己的封地,带着自己这一支族人脱离族群,一般就以封地为“氏”,但根子上还是这个族群的一员。只有到了两者之间隔了几代人之后,血缘关系已经淡薄了,于是“氏”变成了新的“姓”,然后继续分裂出各种“氏”。

而无论是变成“姓”的“氏”,还是新的“氏”,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一家人。

“芈姓”是楚国的国姓,屈景昭三族都是芈姓,并且有着共同的血脉关系。

比如说屈原出身的“屈氏”是楚武王分封的子嗣;和屈原同时代的令尹昭阳其实是楚昭王的后裔;同样的“景氏”是楚平王的后裔。

在这三氏之前还有一些姓氏,比如“斗”等等,但后来都衰落了。

到了屈原时代已经处于战国的后期了,楚怀王在位时期,屈氏才逐渐没落,景、昭两族情况稍好一点。

所以,有学者认为“楚虽三户”中的“三户”指的就是楚国这三个显赫的家族,即屈、景、昭。

当然,秦国的灭亡和这三个家族的人关系不大,但“三户”是用来形容楚国的,代指楚人,所以这种说法也说得过去。

第三种说法,“三户”是一个虚指,意味数量稀少的公族

还有学者认为,“三户”并不是一个确切数字,而是指楚国的公族很少。

可能很多人认为,“三”这个数字在文言文中一般指代“多”,比如“三思”这样的词语。

但是,这个数字有时候也有“少”的含义,这就涉及到“三、六、九”这三个数字的用法了。

在这三个数字中,“九”指“所有”的含义,所描述的事物被完全包括,没有任何例外,比如“九天”、“九霄”这样的词汇。

而“六”指数量很多,但可以数得过来,或者是“绝大多数”这样的含义,比如“六合”、“六军”。

相对比来说,“三”所指代的事物要比“六”、“九”少得多。

而在“楚虽三户”这个语境中,“三”更符合“少”的和含义,指的是楚国的公族比较少。

“公族”就是宗室,《郑笺》当中说:

公族,主君同姓昭穆也。

就是说在诸侯国中和国君同姓的部族,掌管着官职的分配等等工作,他们才是这个国家最主要的支撑。

比如说“屈原”就是公族,所以他宁死都不离开楚国,这是他的国家。

这样的现象有很多,比如:鲁有三桓,郑有七穆,宋有戴桓之八族,晋有八姓;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等,都是对公族的描述。

这个阶层很重要,当时不可一世的晋国之所以分崩离析,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就是因为晋国国君屠杀了大量的公族,使得国内力量失去制衡。

而楚国的公族很少,最大的就像“屈、景、昭”这样的,其他还有一些比较小的氏族,但影响力都不是很大。

所以说“楚虽三户”,就是说楚国的公族极少,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样可以灭亡秦国。

为什么呢?因为楚国和秦国有着深仇大恨。

最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楚怀王的经历,被秦相张仪当面戏弄,说要献给楚国商於之地六百里,作为楚国和齐国断交的条件。

而楚怀王不顾众臣反对,盟秦背齐,最终张仪却不认账了,说当时讲的条件是商於之地六里。

而楚怀王最后也是轻信了秦君会盟的说法,亲身前去会晤,却被秦国扣押,最终客死他乡。

这一系列事情都让楚人对秦国有着深仇大恨,所以在这样的“复仇”理想之下,灭亡秦国的事情做起来自然不遗余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原因,是说楚人没有真正向秦国妥协,即使国家败亡,但仅有的“三户”也会爆发出极大的力量来。

当然,这其中的“三户”还有更多的解释,比如有人认为是指地名,或者指百姓等等,但解释均较为牵强。

就其本意来说,指公族数量稀少,但复仇力量强大,这样的说法更为合理一点。

刘备的“皇叔”身份真的管用吗?论亲疏,曹操都比刘备更亲近汉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34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