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认为刘邦夺取天下的标志是击败项羽。其实,刘邦击败项羽后,不过是取代了项羽的位置。他所面临的问题,也与当初项羽一样,面对着心怀叵测的诸侯,以及纷乱的天下。由于多年战乱,诸侯割据,豪强并起,中央政权对于国家的控制是十分有限的。天下虽然名义上归属于刘邦及追随其的沛县集团,可实际上中央政权的政令的影响并不能及于全国,统治地位也并不稳固。为了避免走上项羽的老路,刘邦在西汉初采取了一措施稳固统治,直到白马之盟的建立,才真正实现了夺取天下。
一、刘邦对分封的策略的考虑是更多地结交盟友
刘邦分封异姓诸侯王,并并非出于本意,而是一种政治策略。刘邦集团决定分封的主要原因是项羽集团对刘邦集团的强大压力。在竞逐天下的战争中,刘邦集团并不具备绝对的优势,甚至在一定时间里面临着重大的危机。如何争取更多的人加入到自己的阵营,加强自己的力量,这是刘邦集团所要首先思考的问题。
公元前年,刘邦大军被围荣阳,形势危急。此时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就向刘邦献策,分封分六国后人。后因为张良的反对,而没有当即施行。没有施行,不是刘邦集团放弃了分封这一策略,而是在当时背景下对六国后人的分封不能体现当时各方势力的要求。因为很多势力虽占有六国之地,却并非六国之后,这样分封六国后人,反而可能会为刘邦集团带来更多的敌人。
可是分封确实是当时各方势力所追寻的最终目标。不论是割据的诸侯,还是刘邦的部下,都有在乱世取得自己的一片天地并惠及子女的想法。甚至于刘邦的部下,实力派军人韩信就向刘邦明确地提出了这个要求。韩信并非无智之辈,他对于自己提出分封的要求可能带来的后果,应当有所预料。可是韩信还是向刘邦提出了请求,最终二人的分裂也起始于这次分封的请求。这么危险的行为,仍然无法韩信心中对于分封的渴望。而韩信的渴望,何尝又不是其他人的渴望。每一个刘邦的盟友,每一个刘邦的追寻者,也都存在韩信的想法。只不过是韩信凭借自身的实力,还有就是刘邦对其依赖最先提了出来而已。
从刘邦的反应就可以看出来其对于分封的态度。刘邦并不反对分封。不过他对于分封的理解,是争取盟友的策略。韩信是刘邦的部下,刘邦视其为本方势力,韩信提出分封的要求,是刘邦所不能接受的。虽然不能接受,在对于韩信已经产生依赖的情况下,刘邦作为一个军政集团的领袖,很快调整了心态,痛快地答应了韩信的要求。只不过这次分封之后,韩信在刘邦集团成为了一个局外之人。刘邦不再视韩信为本阵营的成员,对其采用的策略和手段也更加无情。可以说,分封之后严重影响了刘邦对韩信的认同感,这也反应了刘邦本人对于分封的实际态度。相对来说,刘邦对于其他异姓王的分封就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因为刘邦本人就认为分封是一个结交外部盟友的策略。
二、击败项羽后,对异姓诸侯王的平定
刘邦分封的诸侯王主要有梁王彭越、楚王韩信、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燕王臧荼、韩王信。仔细看一下这几个人,你就会发现除韩信为刘邦集团出身以外,其他均为外部盟友。对于这些人,在与项羽对抗时,是刘邦所需要争取的。而在击败项羽以后,则成为了刘邦集团的最大威胁。
秦末乱世,各路诸侯起兵反叛,每一个人都存在兵败身死的风险,这并不影响他们争夺天下的勇气。项羽异常强大凶狠,这并不影响诸侯们团结起来与之战斗的信念。在经历过无数次战斗后生存下来的诸侯,没有一个人不具备强大的野心和坚韧的性格。刘邦虽然击败项羽,可在西汉初年甚至还没有达到项羽当日在诸侯心中的威望。这些人是刘邦集团所要防备,也是需要针对的。
击败项羽后,刘邦把异姓诸侯当做主要的威胁予以平定。这次平定意味着刘邦集团夺取天下的最后一步,也意味着刘邦集团需要去完成一个当初项羽没有能够完成的事情。历史是多么相似,当实项羽分封天下,封刘邦为汉王。虽然项羽一方也视刘邦为未来统治天下的重要威胁,可是最后还是没有下决心予以剿灭,最终因为一时的犹豫,失去了天下,项羽本人也是兵败身死的命运。现在刘邦取得了天下,也对诸侯进行分封。可是刘邦本身就是分封后反叛夺取天下,他难道不会知道这些诸侯们心中存的是什么心思吗。
项羽只不是各路诸侯共同的敌人,大家联合起来也只是因为项羽太强大了。项羽之后,才是决定天下落入谁手的关键阶段。这场争夺的意义不亚于与项羽的战斗。燕王臧荼和淮南王英布首先各自起兵反叛,二人均兵败被被杀。在这两场平叛的战斗中,汉军显示出了一统天下的实力,对诸侯们产生了强大威慑。韩王信在公元前年,投奔匈奴起兵反叛。在公元前年,被汉军杀死。楚王韩信、梁王彭越都被刘邦夺去王位,后均被吕后所杀。吕后的策略后世多有非议。不过从统治需要来说,韩信、彭越都当世的英雄,虽然对于刘邦有一时的隐忍,可是不将其杀死,很难保证不会成为第二个刘邦。说起来,刘邦最怕的还是有人成为第二个自己。并且吕后对于这两个如此地位和声望的人动手,很难说是背后没有刘邦默许。不过因为二人功劳太大,且没有明显的反叛行为,刘邦不想沾上诛杀功臣的骂名,就只能由吕后这个妇人来动手罢了。吕后虽然在历史上有着很多的骂名,但终其一生她所做所为稳固了西汉的统治稳定,是为刘邦及其子孙的统治做出了极大贡献的。
赵王张耳在刘邦击败项羽后不久就去世了,没有受到刘邦的针对。但其后人的王位,被刘邦夺去。长沙王吴芮因为采取交还封地、让出兵权的策略,打消了刘邦对其疑心,从而得以保全。当然其本人的能力和威望不足以争夺天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刘邦对于异姓诸侯王的平定,让中央政权树立了威望,真正掌握了对天下的掌控。刘邦在平定诸侯王的过程中,表现出坚决果断的态度,这也是吸收了当初项羽的教训。最终,刘邦集团统治的最大的外部威胁,异姓诸侯王被一一剪除。只剩下一个长沙王吴芮,也已经完全没有了威胁。接下来,刘邦将考虑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处置了。
三、白马之盟:建立刘氏宗族与军功集团间的政治模式,为刘邦集团内部建立了牢固的统治联盟。
刘邦本身从来就不打算对军功大臣及军政盟友进行分封。早期的分封更多是团结力量的一种策略,而非本意。当最为强大的敌人已经不再存在,刘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分封的诸侯王进行处置。因为做为诸侯分封的受益者,刘邦知道分封将会对反叛力量形成有益的军政独立状态,对中央政权形成较大的威胁。
刘邦分封的诸侯王没有本集团的内部成员。包括出身于本集团的韩信,在分封后对其的处置也与阵营之外的势力没有区别。刘邦不打算对异姓进行分封,认为这会影响中央政权的统治。可是对于追随自己的军功大臣却仍然要进行必要的利益分配。
这种利益分配,首先是为了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刘邦起兵沛县,其主要集团成员一直追随其参与对秦反叛战争、对项羽的反叛战争,即使是战局不利时,仍然对刘邦保持忠诚。其功劳若是不是进行一定封赏,很可能会使统治集团内部离心离德,不能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故需要对内部成员进行封赏,保证其对刘氏统治的忠诚。第二个就是形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分配。刘邦不打算对功臣分封,可是仍需要对功臣进行封赏,通过利益的分配形成集团内部的共同利益,打造一个利益共同体。并且,建立一个良好的利益分配模式,也对于未来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分配有着一个明确的参照标准。
高帝十二年,刘邦与群臣行白马之誓,誓言具体内容已无法查证,但基本内容为:“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这个誓言将刘氏与军功大臣的利益分配予以明确。分封权力属于天子。非刘氏宗族,不能分封为诸侯王,建立属国。没有军功,则不能封为列侯。统治集团内部,刘氏为王、军功大臣为侯的封赏体系正大成立。刘邦对军功大臣进行封侯,列侯的政治地位可以世袭。这就使军功大臣的利益得到保障,也使其主动加入维护盟约的阵营当中。
刘邦集团在吸取项羽失败的教训后,对异姓诸侯王的威胁予以坚决平灭。同时建立了自己集团的利益模式。最终证明这一利益模式是稳定的,稳固了汉王朝的统治。在此期间,刘邦表现出了一个当世英雄的魄力与魅力,从而也向世人证明了其夺取天下,并非是凭借手段,而是个人实实在在的谋略和能力,是当之无愧的成功者。在白马之盟达成的这一时刻,刘邦集团的胜利局而才正式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