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今天开讲《史记.萧相国世家》——萧何。
萧何,本来想放到后面一点讲,儿子说,很期待萧何的故事,OK,就把这篇提前了。
萧何的故事,不难讲,也不太复杂。
大致,分为被封功臣前和被封功臣后,两大篇章。
被封功臣之前,讲到他的出身,为人处事,以及他为什么能得到刘邦的赏识,司马迁,都有湖光掠影地带过。
被封功臣之后,刘邦的心理变化,给萧何带来巨大生存危机,君臣之间的信任,大打折扣。萧何,左右为难。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刘邦的眼里,有义气。义气背后,还有一层当权者的利弊考量。
刘邦,做了大汉天子之后,其政务内容,就从对外征伐,转为对内平息。能人太多,社会关系太复杂,以致不得不,由创业之初的引领者,到创业之后的清算者。
用一幅画面,去形容刘邦此刻的状态,就是抡起锤子“打地鼠”。谁要冒头,就捶谁。
其实,政治挞伐的底层,皆为人心的“蠢蠢欲动”。做人臣的,有了不该多想的欲望,祸端就此开始。
然而,萧何在这样动荡不安的政治前提之下,能够多次保全自己,甚至其功德,能蒙荫子孙,这和他为人之踏实、敬业、智慧、忠良分不开,这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后人反复学习和思量琢磨。
说白,他是一种福气,或者说,是贵人相助的吸引力。
01一、成名前,萧何是个怎样的人?
萧何,沛丰人。跟刘邦,是老乡。
他是沛县的主吏,相当于县里的人事小干部。为人公正,办事颇有能力。
上面来干部视察的时候,萧何的工作能力,大家有目共睹的。甚至,巡察人员想征调萧何去省里工作。对于这样的邀请,萧何多次婉拒了。由此看得出来,萧何,并非是一个有野心的人。
踏实,本分,这种优良的品质,也为他未来的身陷囹圄,起到了很大的解困作用。
刘邦布衣之时,萧何曾多次以自己的职务之便,保护过刘邦。刘邦当泗水亭长的时候,萧何更是经常照顾他。
司马迁有一个细节描写,说刘邦去咸阳押送苦力的时候,有的同事,送给他三百钱,但唯一只有萧何,给他送五百钱。
由此说明,萧何对待刘邦,特别的情深义重。
此二人还没有发家的时候,感情是很不错的。
萧何和刘邦,未发家之前到刘邦沛县起事,身为沛公,萧何也只是作为一个助理的角色,不抢刘邦的半点风头。
刘邦干到咸阳的时候,所有将领,都争先抢后地去拿金银财宝,唯独萧何不贪财。在他的眼中,秦朝的律法、文典、图册、户籍,这些东西,才是萧何急着要收的东西。
因为和别人的不一样,刘邦就让萧何当丞相。
到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一片混乱之下,萧何依旧能稳稳妥妥地将秦地的关隘、户籍、人口、地方强弱、民生疾苦,了解得一清二楚。
从侧面看,萧何本自具备治国的才能和稳重的个性。绝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更是一个放到哪里都放心的安全牌。
有能力、有分寸、不贪心,这,已经非池中之物。
刘邦当汉王的时候,刘邦出兵定三秦,萧何则留守巴蜀,治理军政。
刘邦和项羽楚汉争霸时期,萧何就留守关中,辅佐太子,静下心来,制定法令,建立宗庙,修葺宫室及县邑,每有大事要办,都会一一征得刘邦的同意。
刘邦同意了,他就会具体去施行。
来不及通知刘邦的事,他都会酌情且平衡地去处理,等刘邦回来,就会及时地告诉他。
几乎是无缝对接自己的工作。
做事,非常的客观、公正。
刘邦在荥阳跟项羽硬刚的时候,经常被项羽打得屁滚尿流,兵败了,队伍散了,然而,萧何却总是能在刘邦危亡的时刻,帮他筹集兵丁,转运粮草,所有,后方安定的事,刘邦一律不用操心。萧何在,一切稳稳妥妥,几乎没有出过任何差池。
直到汉王和项羽在京索之间对峙的时候,刘邦多次派人去慰劳萧何……。
有一个叫鲍生的人,对萧丞相说,“刘邦在外面风餐露宿地打天下,却不忘慰劳在家看院子的你……,这说明,邦哥不放心你呀!以我之见,你最好把自家会打仗的兄弟,送到最前线,将自己的软肋暴露给刘邦,他才回彻底相信你的忠诚。”
萧何如此照做了,刘邦大喜。
也就是从这以后,刘邦,不再是从前的刘邦,萧何,也不可能再是曾经的萧何。
君臣嫌隙,不来自萧何,而发自刘邦的担忧。
或者说,刘邦在天下老子第一的位置,心中时刻,如坐针毡。一天不得安宁。
反过来说,想要得到天下,除了个人具备带领众人,打天下的勇武、胆识,也更要有,坐稳天下而具备的,敏锐之心。
明天,我们将为大家讲述萧何获封大汉第一功臣之后,和刘邦之间爱恨情仇。
以及,如何给子孙留福,如何一路有贵人提携的秘诀!
我是史髻官,打算用一年时间,干翻《史记》,这里,是《史记》日更的第四十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