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大杀功臣,为何却善待反复无常的雍齿真

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在我国历史上,有曾有过不少皇帝诛杀开国功臣的例子。这些皇帝多是因为害怕功臣们会危及到他以及他子孙后代的统治,方下了无情的杀心。特别是那些出身不高的皇帝,更容易做出此事。例如汉代的开创者刘邦,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都是这其中的典型。

众所周知,刘邦本出身平民,起兵造反之前还只是个沛县的亭长。不仅其手下的萧何比他出身高,就连曹参、雍齿等人也比他有势力。至于后来投奔他的张良等人,其出身比他高的更不是一点半点。所以,刘邦在称帝之后,为了防止这些有能力、有势力的功臣们威胁到他的江山,便起了诛杀之心。他不仅废杀了韩信、彭越、韩王信、英布、张敖、臧荼、陈豨等异姓诸侯王将领,就算是对一直追随他的萧何、樊哙等人,他也不是没动过杀心。

然而,就在刘邦大肆怀疑、诛杀那些有功之臣的同时,他却独独放过了多次背叛于他,坑害于他的反复小人雍齿,并早早的就给他封了侯,让其得到了善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刘邦做出这么“大度”的决定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即刘邦所有的这一系列举动都只是为了保住他刘氏的江山。

他之所以诛杀韩信等功臣,主要是因为那些人的功劳大、能力强,而且手中还有很多的资源可利用。而他刘家的江山刚刚得来,还没有在天下人心目中占据主导的地位。此时,倘若韩信等人想要夺权,就算是他也未必能够应对,何况是那些寸功未有,威望不足的儿孙呢?所以,为了给刘氏子孙创造一个稳定的政局,他只能痛下杀手,除掉那些功臣良将。

至于雍齿,其虽自视甚高,然而刘邦却始终没把他放在眼里。雍齿虽然与刘邦是同乡,也曾在早年时期得到过刘邦的信任和重用,但他一有机会便会反叛投递。当年刘邦在外打仗,把大本营及全家老小都交给雍齿,他就趁机自立,投奔了魏国,害得刘邦不得不回返救援。再后来,他在魏国待不下去了,又改投赵国;在赵国待不下去了,又改投项羽。直到最后,眼看项羽就要败了,他又恬不知耻的再次投奔了刘邦。

刘邦知道雍齿没啥本事,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他的名声早就被自己搞臭了,就算想反叛也不会掀起多大的风浪来。再说了,刘邦既已称帝,以雍齿的小人秉性,讨好还来不及,哪里还有心思去再冒险造反呢?不过,就算刘邦觉得他没本事,不会构成威胁,但他之前所做的那些也确实让刘邦相当的憎恨。既然刘邦这么恨他,讨厌他,又为何还要给他封侯,让他善终呢?

从这点上,刘邦的做法就不得不让世人叹服了。这也是刘邦仅用数年,便从一介草民成为九五之尊的根本原因所在。也就是,他十分善于收买并笼络人心。当时,世人皆知刘邦最讨厌、憎恨的就是雍齿,甚至觉得刘邦毫无理由的杀了他都不为过。但也恰是这点,让刘邦发现了笼络人心的绝好机会。当然,他能最终做出这个决定,张良的提议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试想,他刘邦连自己最恨、最讨厌、最看不上的人,都念及旧情封了侯,他对待那些平日里与他亲近的人们还会差么?对于刘邦来说,赏一人而收天下之心,何乐而不为呢?事实证明,刘邦在封赏了雍齿之后,确实收获了臣属们更大的忠心,有效避免了因为封赏不均而造成的人心动荡。所以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刘邦确实充分体现了“大度能容”。怪不得他能在最后打败霸王项羽,得到了整个天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3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