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斗鸡走狗的混混出身,为什么能写出文学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草根”皇帝。他从社会最底层,历经千辛万苦,一路征伐爬上了时代的最高点,建立大一统的西汉帝国。后世常以“汉唐盛世”评价,足见刘邦的历史功勋。关于其历史成就这一点,已经毋庸赘述、也无需质疑,但我一直好奇的是,刘邦这样一个年少时候斗鸡走狗、三教九流无所不交的大老粗,何以能写出《大风歌》这样的传世经典呢?我想,原因大概有两个。第一个原因大概就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刘邦生于沛县丰城邑阳里,也就是今天江苏省丰县一带一个小康之家,在家中排名老三,所以也叫刘季。史书中称奇爷爷为“丰公”,古时候,能被唤做“公”者,大概也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了,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刘家在丰县是一个望族,但估计经济条件一般,不然也不会有刘邦空手赴其未来岳父吕公接风宴的事儿了。刘邦的早年生活无忧无虑的,至少不会为生计而发愁。据记载,虽然刘邦读过书,但并喜欢读书,也是一个坐不住的主儿,所以别指望他学问有多高深了。成年后,刘邦仍是不事产业,整日游手好闲,斗鸡走狗,活像个流氓。在那个普遍早婚的年代,刘邦一直到三十多岁,还是个剩男,他的父亲刘太公十分恼火,屡次骂他是“无赖”。但是刘邦从来不以为意。和现在大多数不安分的青少年一样,刘邦的志向不在经商和务农,他也没有“诗”的追求,其理想而是在“远方”——想当个游侠。因为在战国社会中,任侠的风气非常流行,它根植于人性中自由放纵的天性,是一种男儿的情怀。对于很多人来说,能够成为一个大侠,是他们毕生的夙愿,其中也包括年轻的刘邦,就像很多人小时候受到《古惑仔》电影的影响一样。公元前年,楚国为秦所灭,刘邦的家乡并入了秦朝,这也给刘邦带来了变化,他当官了——泗川亭长。亭长是秦朝的基层官员,俸禄很低,从事的工作很杂,主要是维持地方治安,相当于现在的乡派出所所长。刘邦通过职务之便继续结交当地的豪杰,并与小吏萧何、曹参,屠狗贩子樊哙,车夫夏侯婴,鼓吹手周勃等人,建立了不错的关系。由此可见,刘邦是难以囿于斗室之内的,那么做恐怕比杀了他还难受。少年时候坐不住,青年时候仗剑走天涯,追逐侠士风范,你说,刘老三的学习成绩能好到哪里去?但是,长期的混迹江湖,浪迹天涯,刘老三的眼界早已超出了小小一个亭长的范畴,而放眼于天下了。话说秦始皇巡游各地,庞大的车驾经过沛县,引得当地乡民争相观看,其中也包括刘邦。刘邦远远望见秦始皇的排场,心中羡慕不已,不禁感叹道:“大丈夫当如是也!”刘邦是个通权达变的人,在看到秦始皇的豪华的排场后,野心勃勃的刘邦心中,就不由自主涌起了一股成就霸业的冲动。从此以后,刘邦的眼界不再局限于沛县这个小地方,相反,他开始放眼天下,胸怀的阔达、眼界的开阔带来的必然是思想的升华、意境的旷达!第二个原因大概就是环境的熏陶了。刘邦曾自负地说:“运筹帷幄方面,我远远比不上张子房;安抚百姓、分发粮饷,我比不上萧何;统领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更无法与韩信相比。这三人都是人才俊杰,为什么我什么都不如他们,却还能夺取天下呢?因为我知道怎么使用他们”。作为一个出色的一把手,刘邦的手下人才济济,张良、韩信、萧何之流,都是腹有经纶之人,文采自不在话下。正如有句话说的:“你的朋友圈子,决定了你的层次”。刘邦与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朝夕相处,谈天论地,经常交流心得,在加之经常要读一些下属的呈报公文,或者聚会的时候附庸风雅,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一些文化熏陶自不必说。刘邦既有丰富的生活阅历、高远的志向带来的睥睨天下的壮志豪情和博大胸怀,又有一批高素质人才环伺左右、耳濡目染不尽的锦绣文章,那么即使他文学功底不那么深厚,但却能够随口吟咏出大气磅礴又不失王者风范的《大风歌》也就不足为奇了!朋友们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后另附刘邦作品《鸿鹄歌》,再次感受下刘邦作品的独特魅力。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8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