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北部这个县曾是帝王的故里,但是为何

#优质作者榜#江苏省北部这个县曾是帝王的故里,但是为何明清时期却要五迁县治

在中国地图上,江苏省西北角形成了一明显的凸起,深入安徽省和山东省之间,被安徽省淮北市以及山东省的济宁市和菏泽市所环绕。这一区域包含了江苏省徐州市辖下的两个县,分别是丰县和沛县。这两个县的名称合并成了“丰沛”这个词语,通常用来形容水源丰富。有趣的是,古代常用此词来描绘帝王的丰功伟绩,因为这一地区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例如,金代元好问在《读书》中写到:“丰沛帝乡多将相,莫从兴运论人材。”清朝时,张玉书在《谒项王庙》中也提到:“君不见下相城头望丰沛,樵歌暮上歌风臺。”

沛县,作为丰沛之地的一部分,曾多次面临水患的侵袭。尽管“丰沛”一词与水源充沛有关,但由于多种原因,沛县在明清时期曾五次迁移县城,其中三次与水患有关。

根据《沛县志》的记载,沛县位于黄河下游,受到冲蚀、激射的影响,地形复杂,土地容易受到沙漠侵袭。清朝以后,沛县第一次迁移县治是在明初的洪武二年。乾隆时期的《沛县志》卷一《舆地》中记载:“明太祖洪武二年迁县治。”明初时,沛县并没有城墙,知县费忠信将县治从泗水东岸迁至“泗水西浒”。然而,长期以来,泗水的泡水一直冲击着沛县县治,“泡水贯沛城,其来久矣”。嘉靖二十一年,知县王治曾计划迁往新的治所,但由于“筑城、迁学二役一时并举”的工程量庞大,未能实施。反而是在嘉靖二十五年,知县周泾在泗水西岸的原县城基础上建立了砖城。

然而,由于黄河水患不断侵袭县城,导致城垣屡次遭受毁坏。明朝嘉靖四十三年至四十五年,连续三年的黄河水患对沛县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县城的搬迁呼声愈发强烈。尽管如此,由于知县的强烈反对,认为百姓已经因水患而苦不堪言,再次搬迁只会雪上加霜,最终未能成功。相反,只是在旧县城的基础上,对城址进行垫高,以减少水患的影响。

在明朝时期,沛县历经洪水频发,特别是在万历三十一年(年),县治被多次迁往不同地点。首次迁至今天的栖山镇,原因是该地地势较高,有戚山可依托,以规避洪水的侵袭。然而,由于高昂的花费等原因,最终选择在旧县治的城北隅进行城池加固,并略作调整,以适应洪水的来袭。

民国时期,沛县县城也发生了变迁。然而,在乾隆四十八年,沛县进行了真正的大规模迁治,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当时,县治由城北隅西迁至栖山,因为栖山地势较高,可有效避免水患。这次迁移是出于对洪水的深刻顾虑,同时也是为了确保县治的永久安全。

第四次迁治发生在咸丰元年,原因是由于河决导致栖山县治被淹没。县治被迁至夏镇,位于新河西岸,东临微山湖。虽然夏镇并非理想的县治位置,但在当时已无其他选择。然而,在咸丰十一年,由于捻军的攻陷,夏镇陷入战乱,沛县县治进行了第五次迁移,回迁到旧治大桥寨,即明代旧治城北隅所在。

在明清短短几百年的历史中,沛县经历了五次县治迁徙,原因主要是受制于洪水和战乱的影响。这一系列的迁移表明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对灾害的无奈应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77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