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登上帝位的人通常出身于显赫家族,他们从小就接受最好的文化熏陶,得以了解最先进的思想。这解释了为何中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卓越的君主。
刘邦虽然被称为“流氓”和“文盲”,但他的随口念出的两首诗却流传至今,被千古传颂。相比之下,被誉为“十全老人”的乾隆爷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却鲜为人知。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刘邦真的没有文化吗?他那两首诗究竟有何魅力?乾隆爷的4万首诗中,是否能挑出精品呢?
刘邦,那个我们脑海中大大咧咧的“泗水亭长”,他的家族有着一定的背景。他的爷爷曾经在丰县担任县令,而他虽然只是一名亭长,但这已经是经过国家考核的结果。
据《史记》记载,刘邦和卢绾是同一天出生的发小,他们关系非常亲密,甚至在长大后一起学习文化知识。
年轻时的刘邦曾受过系统的教育并成功考上公务员,他的故乡沛县位于魏、楚两国的边界,让他接触并吸收了两国的文化。
他喜欢唱楚地特色民歌,并将魏无忌,四公子之一,视为偶像。尽管如此,刘邦却给人留下没文化的印象。这主要归因于他的性格,他做事洒脱不拘小节,与各种人交往并时常做出一些素质不高的举动。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曾记载,刘邦对儒生极度蔑视,即使有客人带着儒冠来拜访,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将对方的帽子解下来,甚至在与读书人交谈时,他都习惯于骂骂咧咧,毫不掩饰自己的粗鲁。
而他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是因为他认为读书人过于娇气,不懂得世间疾苦,而他自己则是为了天下苍生而奔波劳碌。
虽然他的行为令人感到震惊,但也不能否认他的勇气和决心。
在与合作伙伴魏豹会面时,刘邦表现出明显的不满和不耐烦,甚至在会后留下了"我不和没有素质的人打交道"的狠话,让魏豹感到非常尴尬和失落。
虽然刘邦的形象似乎与文化人相去甚远,但他在称帝后的表现却让人刮目相看。在公元前年,他被各地诸侯王推举为皇帝,这不仅证明了他的领导才能,也显示了他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深厚实力。
虽然过去的一些行为可能让人对他的人品产生质疑,但他的成就证明了他的能力和魅力。
刘邦不曾料到,当权后,大臣与将军们在宴会上毫无顾忌,醉酒后大吼大叫,争吵不休。这让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他紧急召唤叔孙通,并要求他带领一批儒生,着手制定本朝的礼仪规范。
在此过程中,刘邦感慨万千:“今日始知皇帝之尊贵也。”
刘邦在领悟到文化和礼仪的重要性后,不再轻视诗书,更是在公元前年,当淮南王英布造反,他不得不亲自出征。
尽管他在这场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但在回朝的路上,大军恰好途径他的故乡沛县。他终于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家乡,虽然身体仍未完全康复,但见到曾经的朋友和父老乡亲,他心中感到一丝安慰和喜悦。
刘邦连续十几天在村庄中摆宴席,某日,情绪汹涌,借着酒劲,一边弹奏筑,一边吟唱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刮起,云彩飞扬,威势震慑四海,却归乡故里;怎奈无猛士,守护四方!
”这首只有三句的诗,读起来豪情万丈,壮志凌云,又带有一丝悲凉。
"风云际会,群雄逐鹿,大风起兮云飞扬,战场上杀气腾腾,仿佛能看到战鼓雷动,剑影交错。如今,我威震四海,宾服天下,荣归故里,帝王之气势不可挡。
但我并未沉醉于胜利的喜悦,反而在情绪高涨的时刻,不禁疑问:何处能找到英勇善战的猛士,守卫这四方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