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名将萧何未打一仗却成第一功臣,揭秘他

在汉初三杰之中,韩信被誉为“兵仙”,张良被称为“谋圣”,而萧何似乎成了最黯淡无光的一个,连一个响亮的外号都没有。如同在浩瀚星海中,他像是那无法引人注目的存在。然而,后世在谈及丞相的楷模时,第一时间想起的总是诸葛亮,却忽略了萧何。这似乎是他一生的遗憾,也是他的宿命。

然而,在汉朝的浩渺星辰中,萧何却如一颗独特的明星,闪耀着与众不同的光芒。

在刘邦荣登皇位之后,他开始与诸臣商议功臣排名。众多大臣纷纷提议,平阳侯曹参跟随刘邦南征北战,身上留下了七十多处伤痕,论功行赏应排在首位。然而,刘邦却与众不同,他发表了一番令人震惊的言论:

“各位功臣,如同猎狗般追逐猎物,虽有功劳,却只是功狗而已。然而,萧何却如同发布狩猎指令的人,是功人。没有萧何的谋划和指挥,我们无法取得今天的成就。因此,在我看来,萧何的功勋应排在首位。”

这段言论如同晴天霹雳,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刘邦的一番话,将那些战功赫赫的将领们比作“功狗”,将萧何赞誉为“功人”。这不仅突显了萧何在刘邦心中的地位,也强调了他在建立汉朝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由此,一直稳坐后方的萧何,虽未亲身经历过战斗,却脱颖而出,被皇帝亲点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获享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此举亦成为后世权臣之楷模。萧何在朝野上下和民间享有极高的声望,甚至在刘邦的顾虑之下,不惜自污名节以消除疑虑。若说刘邦抬高萧何有制衡武将之嫌,那么,在西汉年的历史长河里,后世皇帝对萧何的推崇可谓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萧何被封为“酂侯”,按照汉朝的规定,列侯的爵位是可以世袭的,但继承人犯错则会废除。然而,在西汉时期,萧何的后代4次犯错而失去爵位,但当时的皇帝总能找到萧何的后代,继续将酂侯的爵位传承下去,最终传承了14世,直至西汉灭亡。这也成为西汉列侯中传承代数最多的。

相较于其他汉初功臣,韩信的遭遇无疑最为悲惨,被灭三族不说,张良的留侯爵位仅仅传到其子这一代就因犯错而被废黜,陈平的曲逆侯爵位也只传承到汉武帝年间,曹参的平阳侯爵位同样在汉武帝时期被废。

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在为萧何后人绍封的时候,特意强调这是为了感激萧相国的恩德,可见萧何在西汉皇族中的地位被描述得如此高尚甚。至连后来篡位的王莽,在为自己积累声望之时,也千方百计占据了萧何的旧居,以将自己与这位汉室功臣联系起来。诚如西汉皇族所传颂的那样,萧何作为汉室的恩人,其地位不可动摇。

萧何未曾亲临战场,于刘邦挥兵天下时,多数时光均未与刘邦并肩。究竟萧何有何建树,以至于在汉朝享有如此殊荣?

萧何第一功:推举刘邦

在沛县的浑浊之中,刘邦以流氓身份掩藏着与众不同的潜力。而独具慧眼的萧何,在芸芸众生中认出了他,如同一双寻找珍珠的敏锐之眼。他对刘邦加倍呵护,用县吏的权力宛如一道屏障,为他阻挡了世界的风雨。

其后,刘邦被派遣到咸阳服徭役,其他县吏纷纷送给他个钱以作旅途之用,唯独萧何送给他五个钱。曾有一次,刘邦受命押送一批囚徒至骊山为秦始皇修建陵墓。刚出沛县,囚徒们便纷纷设法逃走。刘邦无奈,长叹一声,释放了剩余的囚徒,道:“你们各自去寻找生路吧。”

而后,他带着十数个忠诚追随他的人逃往沛县附近的深山密林。消息传回沛县,沛县县令下令将刘邦之妻吕雉抓入大牢。又是萧何与曹参联手,将吕雉救出监牢,为刘邦解除了后顾之忧。萧何也一直与藏身于山林之中的刘邦保持紧密联系。

在陈胜、吴广的起义之火点燃之后,整个天下也因此而振奋。沛县的县令明哲保身,决定投身于这股风潮之中。萧何察觉到这一点,便向他进言道:“刘邦身处山泽之间,引领着众多沛县子弟,他的威望如日中天。县令若能将他及他的部下迎回,定能成事。沛县县令于是便应允了。

然而,当刘邦踏上了回归的道路,沛县县令却突然反悔,图谋诛杀所有人。在这危急时刻,萧何与曹参合力,巧妙地翻过城墙,出城与刘邦会合。他们鼓舞城内的父老们,最终杀死沛县县令,打开城门。

在众多起义者中,刘邦的声望如日中天。而在这些人物中,萧何与曹参由于才德兼备,地位居高不下。他们如同辅佐皇帝的三公,承担着筹划起义大业的重任。就在这一时刻,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沛县的未来,看到了一个全新世界的曙光。

萧何与曹参力荐刘邦,为首领。一些史书中还记载了萧何曾施以卜卦之计,以令众人相信刘邦乃是天命所归。

于是,刘邦便成为了他们的领袖,被尊称为“沛公”,由此踏上了征服天下的征途。尽管史书记载萧何推荐刘邦的原因有些许不堪,他担忧事情一旦失败会招致灭族的厄运。然而,君子评断行为,并不探究内心。

自此,萧何坚定不移地追随刘邦,不论面临怎样的困境,未曾动摇过半分。之后,他还将族中的子弟都送到了刘邦的身边,增添了沛公的势力。

萧何第二功:收藏秦朝档案

在刘邦率领的军队如狂风般席卷关中之后,首支闯入秦朝都城咸阳的铁骑,犹如龙卷风般肆虐过这片繁华热土。他们,包括刘邦本人及其手下的将士们,在目睹咸阳宫殿的庄严辉煌、街道的热闹繁华、金银财宝如山、美人如云的盛景后,纷纷陶醉在这温柔乡中,沉迷于这无尽的财富与美色。

刘邦本人,当他踏入秦朝皇宫,眼前的一切让他惊愕不已。他拥抱着美丽的女人们,悠然地躺上了象征至高无上皇权的龙床,那一刻,他仿佛飘上了云端,仿佛置身于梦中,只愿将这里当作自己新的归宿,而忘却了曾经胸怀天下的壮志。然而,在这乱世之中,唯有一人保持着清醒与冷静,他就是萧何。

萧何在进入咸阳的那一刻,便立即派兵包围了秦朝丞相及御史大夫的府邸,严禁任何人进入劫掠。他以最快的速度,派兵把府中的各种法律诏令、图书文献、档案资料全部收藏并妥善保管,分类整理好。

在这片混乱之中,萧何宛如一位守望者,始终坚守着那一份冷静与智慧,用行动为刘邦守住了这片江山,为汉朝的未来铺就了坚实的基石。

刘邦成功掌握了咸阳城内的全部档案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包括了天下的险关要塞地理信息,还包括了各地的户口、兵力分布、民间疾苦等重要信息。这些详尽的资料为刘邦提供了全面的战略视野和深度的决策参考,对他后来争霸天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秦朝末年的社会动荡中,各地的法律制度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刘邦在进入咸阳城后,得到了这一批宝贵的档案,可以说是收获了巨大的战略资产。

这些档案不仅为刘邦提供了争夺天下的重要情报,还为他在建立汉朝后制定律令、方针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而这些律令和方针的制定,也直接影响了西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萧何作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在收集这批档案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智慧和勇气。他的这一大功,可以说是为西汉的建立和巩固,夯实了基础。萧何所收集的这批档案资料,也成为了西汉王朝建立后的基础史料。

可以说,这批档案是西汉王朝得以建立的基石,也是刘邦后来能够一统天下的重要保障。这些档案不仅为刘邦提供了争夺天下的重要情报,还为他在建立汉朝后制定律令、方针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这些档案不仅体现了萧何的智慧和勇气,也显示了西汉王朝建立前后的那段历史进程中,所涉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萧何第三功:力荐韩信

刘邦攻占咸阳后,项羽却背信弃义,不肯按照约定让他成为关中王,反而将他赶到了汉中。

刘邦的心情烦躁不已,愤怒和焦虑在他心中交织。他项羽的实力,如若发起攻势,恐怕自己难以抵挡。然而,在萧何等人的劝说下,他勉强抑制住了自己的怒火,没有贸然行动。这些大臣们以萧何为首,他们纷纷劝说刘邦,要他忍下一时之气,待到汉中,再图谋发展。

然而,当刘邦带着他的部队进入汉中后,他发现形势并不如他想象的那般乐观。他的大部分手下都是外地人,他们并不愿意离开故土,跟随他长途跋涉入蜀。在汉中安顿下来后,他清点了一下人数,发现竟然有几十名军官已经逃离,更不用提普通的士兵了。在这个困境中,刘邦感到十分焦虑和无助。然而,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突然有人报告说丞相萧何已经离开了。

这个消息对刘邦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打击。萧何,自沛县起兵以来,一直是他最重要的助手和左膀右臂。他的离去让刘邦感到了深深的孤独和无助。然而,事情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两天后,萧何竟然又回来了,而且还带回了一个人——那就是韩信。对于刘邦来说,这无异于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线光明。

原来,韩信曾在项羽手下担任郎中一职,他几次向项羽献计,但项羽并未采纳。经过仔细观察,韩信发现项羽的为人并不适合赢得天下,因此他决定离开项羽,投奔刘邦。然而,像韩信这样的小人物自然无法见到刘邦。

一开始,韩信只被任命为接待宾客的小官。一次,他犯下了错误,差点被处以极刑。幸运的是,夏侯婴看出他气度不凡,放过了他,还把他推荐给了刘邦。然而,刘邦并没有重视夏侯婴的话,只让韩信担任了治粟都尉这一职位,并没有对他委以重任。

在这期间,韩信结识了萧何,并与他相谈甚欢。即使有了萧何的支持,韩信仍然没有得到刘邦的重用。他感到非常气愤,决定逃跑,寻找其他的出路。这件事情传到了萧何的耳中。萧何认为韩信是一个绝世奇才,必须追回来,于是他没有来得及向刘邦告别,就起身去追赶韩信。

这就是典故“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由来。

刘邦看着萧何归来,原本紧绷的脸色顿时舒展开来,然而当他痛斥道:“你为什么要逃跑?”

显然对于萧何的行动,他感到十分不满。而此时的萧何,急忙将他此行的目的以及所发生的事情,简单地向刘邦解释。

他并非逃跑,而是因为看中了韩信的才华,一心想要将其追回来。他强调韩信的才智与能力,极力要求刘邦应重用韩信。他严肃地告诉刘邦:“大王若想离开汉中,夺取天下,就必须重用韩信。否则,他可是会再次离开的。”

刘邦看到萧何这样尽心尽力地为汉国着想,心中的怒火也随着萧何的解释而逐渐平息。他无奈地叹了口气,勉为其难地说道:“既然如此,我让他做个将军吧。”然而,萧何对于这个安排并不满意。

他摇了摇头,坚决地说:“他不能做一个普通的将军。”在萧何看来,韩信的才华和技能是无人能及的,他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任用。

于是,刘邦只好再次提升韩信的职位,他说:“那我拜他为大将军。”然而,萧何对此依旧不甚满意。他强调道:“大王不能像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直接任命他。若大王真心诚意想要任用韩信,就该选一个好日子,斋戒沐浴过后,正式登台拜将。”

萧何的话让刘邦陷入了深思。他想了一下,觉得萧何的建议确实很有道理。于是便决定按照萧何的意思去做,以此来表达他对韩信的重视和信任。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刘邦任命韩信为将军的初衷。刘邦并非出于对韩信超凡才华的赏识,而是为了尽快抚慰萧何。

直到举行完任命仪式后,刘邦才与韩信进行了详细的交谈。这时,他才发现韩信的确拥有超凡的才能。

得到韩信后,刘邦不仅扭转了汉中被围的困境,更在韩信的协助下,最终一统天下,登基称帝。若非萧何竭力说服刘邦重用韩信,并在秦末的战乱中扭转乾坤,那鹿死谁手,的确仍未可知。

萧何第四功:坐镇后方

刘邦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采纳了韩信和张良的计策,表面上修复了栈道,实际上却暗中陈仓。

这一战略的实施,使得刘邦得以顺利地东出与项羽争夺天下。在这个过程中,萧何作为一位卓越的后勤保障和军队支持者,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尽管萧何并未直接参与前线作战,但他始终坐镇关中后方,为刘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军队和后勤支持。他通过水陆两路,不辞辛劳地转运军粮,确保了前线刘邦的军队能够得到充足的给养。

无论刘邦在前线遭遇了多么惨重的损失,萧何都能够及时征发关中的士卒,迅速补充前线兵力,为刘邦的持续作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关中的一切事务,基本上都是由萧何来决策和安排的。他全心全意地为刘邦打理着这个稳定的大后方,让刘邦可以安心地投身于前线战斗,无后顾之忧。

用刘邦的话来说,萧何在此时扮演的角色就如同“镇国抚民,军饷不缺,粮道不断”,对于整个战局的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邦虽然明知如此,但他心中对于萧何仍不免有所疑虑,毕竟如果萧何一旦心生反意,他的大后方将瞬间变得动荡不安,这将使得整个天下格局变得难以预料。因此为了确保自己的后方稳定,刘邦频繁派人前往关中地区慰劳萧何,实际上是为了刺探萧何的动向。

然而,为了让刘邦真正放心,萧何索性决定把自己的族人子弟全部派往刘邦的身边,作为人质。这一举动彻底打消了刘邦的疑虑,他终于完全放心下在来。战争时期,萧何坐镇后方,为前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持,成为前线不断获胜的重要保障。这一点在刘邦眼中,是萧何最大的功劳,也是他为刘邦稳定江山立下的汗马功劳。

实际上,这并不是萧何唯一一次为刘邦坐镇后在方刘。邦登基之后,他多次亲自出征,而每一次在长安稳定局势、为刘邦提供坚实后盾的,都是萧何。萧何的这一角色,无疑为刘邦的江山社稷提供了稳固的支撑,使他在前线作战时无后顾之忧。

萧何第五功:营建长安城

刘邦在山东称帝后,决定将都城定在咸阳以东的长安。然而,长安经历了多年的战火,已经相当破败。此外,作为天子居住的宫殿也需要进行大修。

于是,刘邦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在这次重要的国务会议上,萧何被任命为营建都城和宫殿的负责人。当时,汉朝刚刚建立,国力十分薄弱,官员们甚至需要坐牛车来参加朝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一座新的都城似乎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然而,萧何以周朝旧都洛阳为范本,亲自勘测地形地貌,规划长安城。他还拆除了秦朝的旧宫殿,将其作为新宫殿的原材料。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萧何成功地为刘邦建造了一座巍峨壮观的未央宫。当刘邦巡视未央宫时,他惊讶地发现这座宫殿竟然如此宏伟壮观,责怪萧何建造宫室过于奢侈。

然而,萧何解释说,宫殿是用来显示天子威仪的,而且现在天下尚未安定,可以多征发人力物力,一次性把宫殿营建好,子孙后代也就不必再重建,继续扰民。

果然,萧何建造的未央宫一直沿用到汉景帝时期,期间不需要做多少修改。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朝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财富,才开始为了享乐扩建宫室。营建长安城和未央宫不仅仅是为刘邦提供一个舒适的家,更是一项极具象征性意义的事情,象征着汉朝王朝的威严和繁荣。

史书将萧何与周公相提并论,称他们为“昔周公营洛邑,萧何造未央”。这充分说明了萧何营建长安城、建造未央宫的重要性。

萧何第六功:制定律令

萧何在刘邦的军队进入长安后,便迅速行动起来,将秦朝的档案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收集。这些档案中蕴含了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使得刘邦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天下的形势和概况。这些详实的信息为刘邦夺取天下、稳固政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汉朝建立之后,萧何以其卓越的才能和丰富的经验,再次发挥了这批档案的重要作用。他参照秦朝的法律制度,结合汉初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著名的《九章律》。这部法律篇章成为汉朝的基本大法,为汉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九章律》不仅对汉朝具有重大意义,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法律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历代王朝在制定法律时,皆以《九章律》为蓝本,或进行修改,或加以增补,使其成为封建社会法律的核心。因此,《九章律》被称为“律令之宗”,在法律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明朝建立者朱元璋在制定法律时,丞相李善长曾明确指出,历代王朝的法律都是以《九章律》为宗,直到唐朝才将之集大成。可见,《九章律》的制定者萧何虽在历史上的评价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这无疑是他在法律发展方面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萧何的地位为何如此特殊

我们在细数萧何的六大功劳之后,仍不禁要问:在汉初人才辈出,名将如云的璀璨繁星中,未曾上过一次战场的萧何,是否真的能被誉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

在以武力夺取天下的时代背景下,他是否真的足够出类拔萃,以至于不仅刘邦对其高看一眼,连汉朝后续的皇帝也对他推崇备至,让萧何在汉朝的官方叙述中,成为如同汉室恩人一般的存在?

我认为,这背后主要有两个原因。

编辑搜图

萧何,这位大汉王朝的肱骨之臣,犹如一位巧夺天工的画师,用他的笔触为这个伟大的帝国描绘出了一幅幅惊世之作。他与刘邦,如同两把互补的利剑,在不同的岗位上各司其职,共同铺就了这条繁荣昌盛的道路。

在评选汉朝开国第一功臣的议题上,除了萧何之外,史书所列举的参选人员均以将领为主。然而,汉朝开国之际,究竟谁是最功勋卓著的将领?一方面是战无不胜的韩信,另一方则是刘邦本人。众多重大战役的指挥大权,均由他们两人共同掌控,战略决策也经由他们的商议和制定。其他将领则基本扮演着听从命令的角色,与他们两人相比,显然不在同一层次然。而,韩信年纪轻轻且功勋盖主,刘邦出于忌惮,自然不会推举其为开国第一功臣。如此一来,唯有萧何才是最佳人选,他与韩信及刘邦并无直接竞争关系。萧何不负责指挥作战或前线冲杀,他的主要职责是稳坐后方,为前线的刘邦提供兵员和后勤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推举萧何为开国第一功臣,不仅平衡了前线与后方的地位,也有助于削弱其他武将的声望。

其次,王朝的创立之后,我们转向了文治的需求。这就像一个艺术家在画布上挥洒颜料,倾注心血,为的是让这张画更加完美。同样,新的王朝需要规范各种社会制度,不断完善治理体系,使得整个国家机器运转更加顺畅、稳定。这就像是在编织一张细密的网,让每个人都能够各安其位,各行其道,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只有如此,这个新的王朝才能够获得更长久、更稳定的存在。

王朝的崛起,离不开骁勇善战的将军们,他们如猛虎下山,奋勇拼搏,为王朝的创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一旦王朝建立,便需要文官们来巩固和维系其长治久安。在汉朝这个充满武德和将星璀璨的时代,所有的开疆拓土和军功都离不开国力的坚实支持,而国力则有赖于文治的智慧。因此,在刘邦评定开国第一功臣之际,萧何的地位引起了争议。但随着汉朝的长治久安,萧何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萧何在汉朝的律令、丞相职位以及未央宫的建设等方面,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坐镇后方,更是通过制定汉朝的基础律令和范本,推动了汉朝的发展。他的贡献并不局限于战场的坐镇,更是对汉朝建立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或许,汉朝后世的皇帝都希望拥有一个如萧何般尽心尽力辅佐自己、解除后顾之忧的得力助手。#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90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