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前的沛县八景微山霁雪泗水澄波

最顶尖白癜风专家之一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明嘉靖本《沛县志》十卷,王治主修,马伟主纂,是现存版本最早的一部沛县地方志书,比较系统而集中地保存了明代沛县地区的有关地理资料。

沛之有县,始于秦代始皇帝二十四年(前)。沛之有志,始于明朝景泰五年()。

明朝立国之初,统治者即对方志编修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洪武三年(),明太祖诏令编修全国性的志书,同年,《大明志书》成。

永乐十六年(),明成祖“诏纂修天下郡县志书”,为保证编纂质量,同年还颁布了《纂修志书凡例》二十一条,具体规定了志书的类目设置、类目记述内容和编纂方法,通令各地遵照执行。

景泰五年七月,明代宗分遣进士王重等二十九人分行全国各地﹐博采有关舆地事迹﹐纂修《寰宇通志》(后经李贤等人改修成《大明一统志》)。由于朝廷的重视,一时间志书数量大增,“僻郡下邑,率多有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任沛县知县古信主持创纂了首部《沛县志》。

古信,湖广嘉鱼(今湖北省武昌区)人,举人,景泰元年()任沛县知县,为政“平恕不苛,勤民事,远近德之”。

邑人张贞观在万历本《沛志》序言中曾说:“沛旧无志,志之,始景泰甲戌(景泰五年)邑侯武昌古公。”可见,景泰间沛县已经修成县志,这也是沛县历史上第一部有记载可考的地方志书。

景泰本《沛县志》久佚,序文亦无留存,估计当时修成后未曾刊刻,流传者仅是清稿本,亦或誊抄本,但其内容却为后来的嘉靖本《沛县志》所采用。疑自嘉靖志成书后,景泰志即不复存。

由于景泰志的亡佚,嘉靖志即成了世存版本最早的沛县方志。

嘉靖本《沛县志》主修人王治,字纯甫,直隶永平(今河北省卢龙县)人,国子监生,嘉靖十一年()知沛县(旧志失载,光绪本《沛县志》据同治本《徐州府志》补入),十九年()六月再度重任。

王治在职颇著政声,修城墙以防寇患,拆寺庙改建学宫。政务之暇,有感于沛县图志湮没,文献无征,“既求唐宋间故事,虽沛人士弗知也”,慨然有续修之志,遂与县儒学教谕马伟等人谋商纂修事宜。

马伟,直隶广平(今河北省广平县)人,岁贡,嘉靖二十一年()八月任沛县儒学教谕。

协助马伟编纂《沛县志》的还有县儒学训导黄昶(河南确山人,监生,嘉靖十八年八月任)和张庆旸(浙江泰顺人,选贡,嘉靖二十年六月任),担任校正的有县儒学生员赵时若、张桂、贾池、卢雄、孙宗尧、甄材等六人,儒学官高应祯负责誊录。

嘉靖本《沛县志》编纂工作始于嘉靖二十二年()初春,修志人员广查谱牒,采辑遗典,采访故老传闻,稽古验今,因革损益,删繁去讹,凡三阅月,辑成新的志本。

嘉靖本《沛县志》成稿如此迅速,一方面可能与古信所修的景泰志本可供参考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与修志人员平日的学识积累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协修者之一张庆旸(-),字孟暄,号霞川,泰顺龟岩人,“学有渊源,博通文史”,早年以选贡任沛县儒学训导,协助马伟纂修《沛县志》。修志之余,与马伟饱览名胜,题咏“沛县八景”,为沛县人文文化留下了一笔重彩。

晚年辞官南归,万历元年受泰顺知县王克家聘,纂修《泰顺县志》八卷(今佚,仅存序),义例序述,灿然可观,邑中人士皆言“信史”。

嘉靖本《沛县志凡例》言:“旧志久失其传,遍求民间,得景泰五年知县古信所修残编,并取《徐州通志》,遵《大明一统志》例,经纬条目,分为十卷。”

该志在景泰旧志的基础上,据弘治本《重修徐州志》参修,篇目设置用纲目体,次序井然。每卷一志,析为十志,以宏其规;志下设目,以尽其细。

各卷类目下多弁有引言,介绍写作目的,颇有史家之道。

在取材上,务求内容的广泛性和资料的可靠性。凡景泰以前旧志所缺略者,皆延请故老,征考载籍,公议决定去取;凡景泰以后之事,亦须文献可信、舆情允协者,方可收录;同时,对景泰志中存在的“以无说有”等弊病,也作了必要订正,如“原非沛有及误采者正之”。

可见,嘉靖志的编纂者们在工作上是认真的,态度上是严肃的,其方法在当时也是可取的。

尽管嘉靖志在类目设置上也有个别值得商榷之处,但从结构来说,还是比较合理的。它的成书,不仅为后来诸种沛县志的续修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天研究明代沛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文献依据。

嘉靖本《沛县志》共十卷,计六万余字,卷首冠有马伟《沛县志序》、纂修姓氏、目录、县境图、县市图、县治图、县学图、沿革表,次以《凡例》。

卷一《舆地志》:沿革(星野附)、疆域(至到附)、山川(湖泉附)、形胜(八景附)、风俗、乡镇。

卷二《建置志》:城池(坊市、演武厅附)、学校(书院、社学附)、公署、置邮、桥梁(堰堤、津渡附)。

卷三《田赋志》:户口(徭役、接递、协济事宜附)、地亩(贡赋、驿传事宜、课程附)、土产。

卷四《职官志》:历代官制、仕宦、名宦、寓贤。

卷五《祠祀志》:坛壝、庙貌、寺观。

卷六《选举志》:科第、岁贡(例贡附)、荐辟、材武(武职附)。

卷七《人物志》:忠勋、文政、乡贤、孝友(义民附)、贞节。

卷八《古迹志》:陵墓、亭台(古井附)、城垒(冈陵附)。

卷九《杂志》:仙释、技术、灾祥,附录合属官员(驿丞、大使、闸官、训术、训科、典膳)。

卷十《艺文志》:文类、诗类。

卷末有儒学训导张庆旸《叙沛县志后》,记修志源流。

从嘉靖本《沛县志》的条目上不难发现,该志严格遵循《大明一统志》例,体例难有突破。从今天史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方志记述的内容越细,在史料上保存下来的东西也就越多。

作为早期的明代志书,嘉靖本《沛县志》因体量较小,记事范围未免狭窄,内容也相对为简,然亦有创新之举。

如卷首《县境图》《县市图》等图,在今人看来固非出自精手,是其时代所限,而疆域城廓非图不明,通过这些保留至今的珍贵地图,可以将地方信息以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传达给阅读者,从而帮助阅读者迅速地形成空间感,在没有深入实地的情况下仍能对空间情况有总体性的认识和把握。

卷一《形胜志》附“沛县八景”:微山霁雪、泗水澄波、汉祖歌风、吕候射戟、樊巷烟迷、虺城月照、璃井泉清、昭湖活水,应系纂修者马伟、张庆旸新辑。“沛县八景”作为沛县历史与人文的重要反映和象征,从此不胫而走,至今仍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卷三《赋役志》于“夫役”项下附载嘉靖十四年“直隶徐州沛县为乞怜分劳费以苏困苦事”议处移文,是研究当时漕运协济事宜的重要原始文献。又“地亩”“贡赋”项下,分注税收课名及价格甚详,俾后人有所考据而遵守,也是研究当时地方税收制度及价格变化的珍贵资料。

卷十《艺文志》,这部分的比重占据了全书的十分之四,收录庙宇碑碣及历代名流诗歌记序百余篇,汇为一编;其余官署移文及诗文题咏事涉实迹者,分注于他卷相关条目之下,为后世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对于弘扬沛县地域文化、塑造沛县文化品位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惟卷三《田赋志》“土产”一目,罗列谷类、禽类、兽类、鳞介类、虫类、花类、草类、果类、木类、药类、蔬类、瓜类、货类等项甚详,所收皆为四方共有而非本地特产者,且注解繁芜,语多无涉史地,颇为后志不取。

嘉靖本《沛县志》在资料的可靠性上,虽征之文献,询诸故老,“叙事立体,必案旧志,非旧志有者,不敢妄赘”(张庆旸《叙沛县志后》),但因参考资料过于匮乏,造成“搜辑不至,未免遗落”之处甚多。

另外,在既有资料的去取上,也存在着一些明显失误。如卷四《职官志》载东汉许慎“为沛县长”,案《后汉书》本传,实任沛郡洨县(今安徽固镇县东)长;

卷七《人物志》收刘馥、刘靖、刘弘(俱沛国相人)、楼玄(沛郡蕲人)等人,实际上沛国与沛郡辖地甚广,非特指后来的沛县一邑,万历本《沛志》编纂者曾感慨道:“苟冠以沛,即收入而不察,诬矣!”

至于刘知俊、刘知浣二人,却因旧志(景泰志)与《大明一统志》未录,又考东莱史(吕祖谦《十七史详节》)云系“徐州人”,故以马暾《重修徐州志》所载之“沛人”为误,不予收录。

万历本《沛志》对此亦有异议:“知俊沛人,欧史(欧阳修《新五代史》)足证。潞守马公收入邑志(马暾《弘治重修徐州志》),是矣!吾邑志者,独据《一统志》、东莱《详节》削之。夫《一统志》概耳,采辑非出一手,订正不假岁月,失所不免。《详节》节史之略,吕公盖为知约者设也,可资为断案耶?”

卷八《古迹志》收汲冢,谓“在县西北三十五里。世传晋太康中,汲郡人发魏襄王冢得古竹书,帝命荀勖、和峤撰次为一十五部八十七卷,此即其地”,此说盖传袭之误,不堪推敲也。

又录偪阳国,并引《春秋襄公十年》汪氏克宽注曰“偪阳与柤皆在今沛县”为佐证,亦系割裂之语。诸如此类,皆旧志所误采而新志不察,多为万历本《沛志》及以后的续修诸志所不取。尽管存在个别不足,嘉靖本《沛县志》仍不失为研究沛县地方史的珍贵文献。

嘉靖本《沛县志》为木刻本,大黑口,双鱼尾,间署卷次及卷内页次,每面九行,每行二十字,夹注小字双行亦二十字,版刻较为清晰,堪称善本。

目前,国内外仅浙江天一阁藏有原本,北京图书馆、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有微缩胶卷。

来源:王书法的《丰沛文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93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