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原王朝的发展史上,每一次的文化繁荣都伴随着音乐的蓬勃发展。音乐是文化的灵魂,能够体现出一个朝代的风貌。西汉这一时期,其音乐发展可谓是异于春秋战国,又有别于东汉魏晋的繁荣景象。
作为西汉中期至后期的两位皇帝,汉武帝刘彻和汉哀帝刘欣分别推动了这一时期音乐发展的两次重要变革,使得西汉的音乐呈现出繁荣后衰落的特征。他们所设立的乐府与所实施的改革,成为这一段历史的缩影。
一、汉初之际,乐府机构已初具雏形公元前年,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后,为了巩固统治,汉高祖刘邦在位时就建立了礼乐机构,其中包括掌管雅乐的太乐署和掌管俗乐的乐府。
太乐署的主要职责是掌管宗庙祭祀的雅乐,保存正统雅乐;而乐府则是掌管民间的歌舞俗乐。在汉初时期,太乐署的地位要高于乐府,因为它掌管着正统雅乐,是皇权神授的象征。而掌管俗乐的乐府,其活动相对较少,只是偶尔采集一些地方民歌供皇室娱乐。
汉高祖刘邦本人比较重视音乐,他渡过沛县时,曾让本地歌童学习汉军出征时高祖创作的《大风歌》,后来孝惠帝时又下令在沛县宫殿设立“原庙”,让这些歌童在那里演唱《大风歌》。
刘邦还喜欢巴蜀地区的音乐舞蹈,每次巴蜀歌舞俑来朝见,刘邦都异常高兴。为了能够经常欣赏到这些歌舞,刘邦下令在乐府中学习这些歌舞,并称为“巴渝舞”。
这些来自地方的音乐都属于民间俗乐,但汉初的乐府已经开始采集这些音乐,虽然只是为了皇室的娱乐消遣。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汉初时期,乐府的雏形已经出现。
二、武帝时期乐府蓬勃发展,出现“以俗充雅”公元前年,汉武帝刘彻登基。他是一个极其重视音乐的皇帝,在位期间大力发展乐府,使其成为西汉时期音乐发展的高峰期。
武帝扩充乐府职能,进行大规模活动
武帝即位后,首先制定了《郊祀歌》这一历时一个月的大型古典音乐,用来配合他新设立的郊庙祭祀仪式。此后,武帝频繁下令乐府采集民间歌谣,据传收集了赵国、代国、秦国、楚国等不同地区的民歌达数百首之多。
不仅采集民歌,武帝还组织乐府的乐工们创作新的曲调。他命令大文学家李延年创作《新声二十八解》,将西域传入的胡乐与汉乐合成,后来这些新创作的音乐甚至用于军队操练。
可以看出,武帝大大扩充了乐府的职能,不仅采集民歌,还创作新曲,并用于政治和军事场合。每年的郊庙大典,都要动用数百名歌舞演员以及众多乐工。这在汉初时期是难以想象的盛况。
乐府音乐“以俗充雅”
武帝所举办的郊庙大典,要使用的都是乐府创作的新乐曲,这些乐曲大多来源于各地的民歌或者外来的胡乐。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并不属于正统的雅乐。
但是武帝却使用这些民间俗乐来作为郊庙大典的配乐,因此出现了“以俗充雅”的现象。原本娱乐性很强的民间歌舞,被赋予了“祭祀神灵”的政治宗教功能。
这也导致当时的雅乐和俗乐的界限变得模糊,乐府不仅保存了大量俗乐,还替代太乐署创作了所谓“新雅乐”,把民间俗乐变成了祭祀音乐。这在汉初是不可想象的。
乐府人员激增,结构日益完善
为了管理日益繁荣的乐府,武帝时期乐府的组织机构也在不断完善。乐府设立了乐府令、丞两职来分别担任乐府的长官和副长官。为了管理乐工,还专门设立了音乐监督和歌舞监督这两个职务。
除此之外,还设有专职铸造和管理乐器的官吏。这在汉初时期是没有的,可见乐府的规模已经发展到需要专门的机构来管理。
就乐工人数来说,也从汉初的寥寥数十人增加到了数百人。光是汉武帝创作《郊祀歌》就动用了几十名文人,后来祭祀时的歌舞演出更是动用了上百人。乐府中的歌舞演员数量之多,使得皇室之间还为争夺人才发生过。
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乐府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它不仅取代太乐署成为西汉最重要的音乐机构,还出现了雅俗混同的现象。这在当时的音乐发展中引起了不同的看法。
三、哀帝视乐府为“奢靡”,大力裁撤让太乐复兴公元前7年,汉哀帝刘欣继位。他与其父亲汉武帝性格迥异,厌恶声色之乐,上台后便下令大力整肃乐府。
哀帝认为乐府过于奢靡
据史书记载,哀帝“性不好音乐”,他认为演奏乐府的音乐“声淫目濡”,太过奢靡,会导致百姓生活变得浮华泛滥。
且乐府中的音乐不够庄重肃穆,不适合用来祭祀上苍。哀帝认为,这种过于强调娱乐性的音乐使国家礼乐日趋退坏,必须从根本上解决。
裁撤乐府组织,恢复太乐地位
为了根除他所谓的“声淫目濡”之弊,哀帝采取了断然措施。他先是裁减乐府人员,辞退了大批乐工。之后又直接下诏取缔了乐府这一机构,将乐府中的职责和人员并入太乐署。
太乐署重新成为西汉的最高音乐机构,重新掌管起宗庙祭祀等政治宗教活动中的音乐。乐府过去创作的“新雅乐”被认为过于俗艳,一律停止使用。
可以说,哀帝的这一系列改革直接终结了武帝时期乐府的繁荣局面,让正统的雅乐重新回到历史舞台的主导地位。
影响与争议
哀帝的这一改革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一些文学家和乐工认为,裁撤乐府过于草率,会使汉代的音乐文化遭到破坏。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有助于纠正武帝以来的歪风,恢复古代雅正的音乐传统。
总体来说,汉代音乐从繁荣到衰败只是一个皇帝的思想转变。哀帝一纸诏书直接改变了一个时代的音乐面貌。这也成为历史上楚汉风格的一次重大转折。
四、结语从汉初到西汉中期,乐府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机构逐渐发展壮大,在武帝时期取代太乐署,成为西汉最重要的音乐机构,对汉代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汉哀帝出于自己的政治考量,下令裁撤了乐府。太乐署重新回到历史舞台的中心。这标志着西汉音乐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一个朝代的興衰历程,往往尽在一个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之中。乐府的设立与撤销,恰如西汉文化由盛转衰的一个缩影。它让人不禁思考,历史的发展是否真的完全按照既定的轨迹在运行,还是仅仅由个人的偶然决定所改变?我们仿佛看到历史的大车轮在这些细微的导向中被掰动方向,最终驶上一条迥异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