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的收尾处,对西楚霸王项羽一生的功业,做了欲抑先扬的评价,在属于褒的评价中,司马迁饱含深情地写道:「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陈胜之后,揭竿而起的豪杰不计其数,但项羽这般没有尺寸之地却能在三年成为天下共主的,在司马迁那个时代往前看,无论是离司马迁很近的时代,还是离司马迁很古的时代,都没有如项羽这般成功的。然后,司马迁又在《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中,对汉高帝刘邦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个评价甚至比给项羽的「近古以来未尝有」更高:「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对于同样无尺寸之地,乘势起于丰沛最终登上帝位的刘邦,司马迁直呼天意,直呼大圣。再结合司马迁对项羽那段属于贬的评价来看,在司马迁眼里,刘邦比项羽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一处,即刘邦受命于天。当然,我们都知道,天道有常,不为尧寸,不为桀亡,所谓的天道,只能是种种规律,而刘邦比项羽更懂这些规律,所以才在最后的一决雌雄中胜出。其实,刘邦之所以比项羽更厉害,更能把握形势,更能收拢人心,无非是因为刘邦比项羽更爱学习、爱思考。项羽的厌学,在《史记·项羽本纪》的一开篇就被司马迁毫不留情地点了出来:「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就是一个活脱的厌学少年嘛,安排他去学《尚书》,学不明白,放弃了,去学剑术,还是半途而废,但项羽不肯承认自己厌学,反而说了一堆歪理,于是项梁就被项羽的一番歪理打动了,亲自教项羽学习兵法,项羽知道个大概后,又不肯继续学了。司马迁不是亲子、教育领域的自媒体人,在活画了熊孩子项羽和见识不足又溺爱孩子的项梁后,便住了笔,把思考留给后世的我们。与项羽的厌学相反,刘邦对于知识,是畏惧的、尊重的,是学习的,思考的。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司马迁写到,辩士陆贾经常在已称帝的刘邦面前谈论《诗》、《书》,把刘邦谈得极不耐烦,被刘邦骂了句「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随后,自然是陆贾对刘邦的一统反驳,把刘邦驳得哑口无言,面有愧色,于是刘邦请陆贾为自己写一本书,阐明天下兴亡的道理,陆贾领命,回去随便写了写,每写完一篇,就赶紧呈给刘邦看一篇,刘邦每看一篇,就给这一篇点个赞。陆贾一共写了十二篇,刘邦点了十二回赞,并把这十二篇装订成册,命名为《新语》。陆贾只是粗粗地写,刘邦都能激动得不住点赞,可见刘邦对于从《诗》、《书》中走出来的知识,是怎样地尊重,与项羽那句「《书》足以记名姓而已」比起来,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或许有人要说了,这是刘邦称帝之后的事,不是楚汉相争时候的事。诚然如此,但对于《诗》、《书》,刘邦并不陌生,因为刘邦少年时候曾攻读过《书》,只是他对《诗》、《书》的理解没有陆贾这样深罢了。据《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记载,刘邦和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两人的父亲是好哥们,他俩又是好哥们,一同进学,一同学习《书》:「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后来,在举事中,卢绾成了刘邦最亲密的战友,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刘邦的四弟刘交,虽然刘交也和卢绾一样,经常出入刘邦的卧室,和刘邦一同商量机密要事,但卢绾却比刘交更早封王,无他,刘交是谋臣,偏文,而卢绾文武双全,既能出谋划策,还能带兵打仗。从卢绾的重要性来看,卢绾学《尚书》应当是有所成就的,刘邦应当也是一样的。单从这一细节推断有点武断,所以我想再加入一个细节:「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以上是《史记·高祖本纪》中的一个细节,刘邦和项羽在两军阵前相互喊话,刘邦历数项羽的十大罪,项羽越听越气,偷偷地放了支冷箭,一下子射中刘邦的胸口,结果刘邦却摸着脚继续骂项羽,说项羽射中了他刘邦的脚趾。对于这个细节,我们平常往往是赞赏刘邦的机敏,但机敏这东西,往往是训练的结果,你脑中有货,才能在关键时刻用上,脑中无货,关键时刻也机变不出来。刘邦如此机敏的反应,可能是活学活用了齐桓公的套路,《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了齐桓公被射中腰带后的反应:「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勾。小白佯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因为现在已经找不到真正的古本《尚书》,我们无法确定刘邦学习《尚书》时候,讲解《尚书》的老师是否会讲这一段故事,但从刘邦和齐桓公相似的反应来看,刘邦应当是知道这段历史并在临场发挥时反向利用了,可见刘邦史学知识的丰富以及活学活用的功力。当然,单提这个细节,就说刘邦史学知识丰富,则略显单薄了,所以我们还应把《史记·留侯世家》中的一个细节拿出来讲一讲。楚汉相争最为胶着的时候,刘邦的谋臣郦食其给刘邦出了一个计策,叫刘邦分封六国王室后裔,刘邦觉得可行,就叫郦食其去办,郦食其前脚刚走,张良后脚就到了,刘邦便把郦食其的计策说给张良听,让张良再给拿捏拿捏。没想到,张良上来就是一盆冷水,告诉刘邦,如果照着郦食其的计策办,刘邦称帝的事,则是万万不能的了,为了把其中的道理讲透,张良用刘邦面前的筷子做记数工具,接连向刘邦问了八个问题,都是历史方面的,从汤伐桀问起,直问到武王入殷,如果没有相关的史学知识,怕是连张良说的是什么,都听不懂,更不用说怎么回答张良的问题了。顺便插一嘴,张良在第一次见到刘邦的时候,给刘邦讲了黄石老人传授的《太公兵法》,刘邦是一听就懂一学就会,而张良在过往的时光里,也曾给其他人讲过,但其他人都表示听不懂,这其中的原因,未必是《太公兵法》有多深奥,可能是张良在讲解的时候喜好掉书袋,直接把只是储量不够的豪杰给过滤掉了。另外,关于刘邦的史学功底,在《刘敬叔孙通列传》中也有两处,一处是刘敬劝刘邦移都关中,一是叔孙通在朝堂之上跟刘邦说废长立幼的坏处,二人都直接上典故,但刘邦都能立马领会,可见刘邦的学识,至少基础的很不错的。与刘敬、叔孙通这样的饱学之士不同,御史大夫周昌是功臣,是在战场上打拼出来的,历史底子不够深,所以在阻谏刘邦废太子的时候,只能陈述观点,但说不出理由,又因为周昌口吃,所以为后世留下了期期艾艾的成语,周昌当时的话是:「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其实,如果在《史记》中细找,我们能找到很多证明刘邦学识远高于同时代诸人的地方。我再举一例。刘邦去讨伐陈豨,到达邯郸后,一眼就看出陈豨无能,随后让御史大夫周昌去找赵地可以封将的勇士,周昌找来四个,刘邦一看,就知道这四个人的本事不够,于是破口大骂:「竖子能为将乎?」四人面有惭色,像李雪健老师演的宋江见宋徽宗一样,趴在地上不敢起来。即便如此,刘邦还是要封四个人为千户,身边的大臣见皇帝如此胡来,便劝谏刘邦说,我们从沛县举事起,一路跟随我们到蜀汉又东征逆楚的,尚有得不到封赏的,这四个人什么功劳都没有,为什么要封为千户呢?刘邦就给大家讲,封他们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功,而是因为他们是赵地人,不封他们不能收服赵地的民心。细品这一段,是否类似于韩信在背水一战后给众将讲解背水一战背后的原理?韩信之所以能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就是因为韩信把兵法融会贯通了,而刘邦分封四勇士为千户,就是因为刘邦把帝王术给融会贯通了。所以说呀,光有天赋还不成,你再有天赋,能强过项羽吗?纵使强如项羽,也只不过能做五年的天下共主,所以关键还是得多学习、多积累、多思考,融会贯通,只要你真有本事,时机一来,你便能大鹏展翅,如果你本事不够,风口一起,虽然上了青天,但风口一过,还是免不了跌到地上,成一枚死猪。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留侯世家》、《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