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人吃上了豆腐和酱油名字带胡的作物

白癜风早期症状 http://pf.39.net/bdfyy/zqbdf/150211/4577569.html

汉朝时期,人们的饮食习惯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从一日两餐,转变成一日三餐,一直延续到今天。

起初从汉文帝开始,整个宫殿上下都开始实行一日三餐,渐渐地,一日三餐开始

在百姓间普及,每日吃三顿饭,肉五斤、酒二斗。那么,为何会突然多出一顿饭呢?

这跟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着必然的关系,人们的生活条件上升,生活水平自然也随之上涨。

除了从一日两餐增加为一日三餐,汉朝时期的饮食也极为丰富,菜品多样,尤其是肉食,极为丰盛,如:綦脍熟肉、臑鳖(炖熟的甲鱼)、脍鲤(细切的鱼片)等等。

在汉朝民间,一旦谁家设宴,比如结婚,庆典之类,便会大量宰杀牛羊等家畜。可以看出,在汉朝时期,人们无酒无肉不欢,对于肉食,极为喜爱,同样,饮食文化丰富的汉朝,对于吃也是极为讲究,在烹煮佳肴上,很有心得。

汉朝诗人枚乘就曾在《七发》中提到,楚太子生病,宫廷内的人为其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宴,有小火轻煮的鲜嫩小牛肉加上蒲笋,用肥狗烧羹,盖上一层石花菜,还有炖得烂乎的熊掌,软糯鲜美,调点芍药酱,兽脊切得薄薄的,在火上烤着吃。

就是用如今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样丰盛的佳肴,也让人垂涎不已,口水横流。

另外,从主食来看,当时的主食,基本就是大米饭(当然也有烹饪方法大同小异的粥)。

当然,汉朝时期的米饭,和今天的白米饭不一样,今天的饭是水稻,而当时,则主要是粟、麦、稻三种,外加上“菰米”。

当然还有其他较为小众的做法,比如加上蔬菜,粮食,当然也有肉糜,然后熬成羹,这也算是主食。蔬菜加点杂粮的羹,多数是穷苦人家的吃法,也有豪华点的炖肉的肉羹。另外,汉朝时期还有另一种主食,那就是粽子。

汉朝时期食肉盛行,尤其食狗肉极为风靡

在汉朝时期,食狗肉之风非常盛行,汉高祖刘邦曾经所在的徐州沛县,就专以屠狗为业,狗肉形成了当地的特产,家家户户皆以狗肉为业,养狗,屠狗,烹饪狗肉。

沛县吃狗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高祖刘邦吃狗肉,樊哙卖狗肉。吃狗肉的习俗早已流传下来,老百姓早上起来就用烧饼夹着狗肉吃,几千年都是如此。

狗肉在当时的肉食链上,处于中等层别,吃得最多的就是社会上的中产阶级,牛肉当时站在了肉食链的顶端,是富人吃得肉食,而鸡头和猪肉,则是肉食链的底部,多为穷人食用,在汉朝,猪被称为彘,属于低级动物。

汉高祖刘邦的皇后,也就是吕后吕雉,就曾将戚夫人施以酷刑,砍去四肢,制成人彘,极其残忍。

所以彘在汉朝时期,常常也被人们用来讽刺别人和辱骂别人,在汉朝人的眼里,彘是蠢笨丑陋的形象代表。

除了鸡肉、牛肉、狗肉等,汉朝时期盛行食六畜,六畜分别为马、牛、羊、鸡、犬、豕。这些都是汉朝人民饭桌上的美味。

其中牛马一般不常见,其余都算比较常见的肉食。肉在汉朝时期,属于奢侈品,据吕思勉先生在《秦汉史》考证,当时只有贵族和老人才吃肉。

此外,汉朝时期,人们也极爱食用鱼肉,尤其是鲤鱼,在当时,鲤鱼也常常被切成生鱼片食用,因为人们觉得鱼肉经过烹煮后就失去了其原本的鲜味,而且食用生鱼肉时,一定要切成薄薄的鱼片。

因为在当时,汉朝人民认为生肉难以消化,故而要切得越薄越好。

在当时,楚南和岭南地区的人民,还喜欢食用蛇肉,楚越在当时被汉朝人认为有异食癖,对于蛇肉,汉朝人是不会食用的。

而且他们认为,楚越乃蛮夷之地,食用蛇肉的人,乃蛮荒之民,所以在汉朝时期,人们基本不会食用蛇肉。

除了肉类,豆制品在汉朝也极为盛行

毫无疑问汉朝时期的肉食,是极其丰富的,除了肉食类,汉朝人民饭桌上,最常见的还有豆制品,比如,豆腐。

豆腐是从大豆转变而来的,汉朝时期,人们将大豆称为荏菽,“菽”字也是当时所有“豆”字的总称,古代的大豆,也就是现在的黄豆,而豆腐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之一。

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安,为人爱设宴款待各地来客,并且喜欢精研炼丹之术。

某天,刘安与几位精丹人士进行交流,将大豆榨浆取之,随即入锅烹煮打算制成卤品或蘸酱料,谁知竟意外地发明了豆腐,无意间制成了豆腐。

此后,豆制品在汉朝民间广为流传,豆浆、豆腐等豆制品,流传到了,民间的饭桌上,家家户户开始食用豆腐。

这并不是胡乱编造,在古文《盐铁论》中,就有提及到豆汤,豆汤,也就是豆浆。豆腐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百姓的生活,因为豆腐优点多多。

比如,豆腐营养丰富,蕴含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称。

此外,豆腐的消化吸收率在95%以上,深受汉朝人民的喜爱,包括流传至今,也是当代人饭桌上的一款美味食物。

但当时在汉朝时期,因为豆腐的样子如同大豆腐烂一般,看上去不太美观,所以在汉朝的上流社会以及达官贵人,都不愿意接受,豆腐最初,只在社会底层,被穷人食用。

汉朝时期的穷苦人家,饭桌上会经常看到豆腐,豆腐营养丰富,养活了汉朝一代又一代穷苦清贫人家,为汉朝贫穷人民,买不起肉的穷苦人民,提供了优质的蛋白质。

由此可见,豆腐当时在汉朝,并没有太大的地位,被任务是低等级食物。

酱油的出现

除了地位不太高的豆腐,汉朝时期,还出现了另一个新型食品,那就是豆豉。

与豆腐一样同为豆制品,豆豉是单纯的属于一种鲜味、咸味调制品,是用大豆和黑豆,经过蒸煮后,发酵后形成的一种液体调味品。

它能够产生鲜味,咸味,能够使食物提香增鲜,一旦用它调制食物,吃过的人皆赞不绝口,豆豉在当时,是深受汉朝人民喜欢和追捧的,热度非常高,地位远在豆腐之上。

此外,豆豉的普及率极高,基本汉朝时期,家家户户都有接触过,也不像豆腐那般,只在贫穷阶层流通,豆豉深受大众喜爱,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底层穷人,皆对它爱不释手,豆豉与盐,是当然人们最常使用的饮食调味品。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到了东汉时期,豆豉升级进化为豆酱油。

汉崔寔著《四民月令》记载“至六、七月之交,分以藏瓜,可以作鱼酱、肉酱、清酱。”这里的清酱就是酱油的古称,清代的《顺天府志》明确指出“清酱即酱油”,“酱油”的发明,将在日后的岁月里对中国饮食的“味道”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丝绸之路的开通

汉朝时期,百姓的饭桌上,除了豆腐和豆豉,还有很多新型食物。众所周知,张骞是我国杰出的外交家,也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西域之行,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

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西域各区域的特色瓜果、蔬菜皆陆续传到了内陆,使汉朝人民的饭桌上的菜色,愈发的丰富了。

从最新的葡萄,到后来的石榴,这些新奇美味的水果,在当时深受中高层阶级人士的喜爱。

名字带“胡”的作物大多此时传入

除了各类特色水果,从西域传入到中原内陆的,还有各类桃子,比如仙人桃,王母桃等等。除了直接生吃外,汉朝人民还喜欢将桃子晒干制作成果脯,蜜饯。

除了水果,还有胡蒜。《齐民要术》里有记载:“张骞使西域,得大蒜。”大蒜最早产于大宛、乌孙等西域诸国,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

因时人称北方少数民族为“胡”,所以它起初被中国人叫作“胡蒜”。当时的西汉也土生土长着一种蒜。“胡蒜”同它相比,样子差不多,只是个头大。于是,人们又将当地蒜叫作“小蒜”,将“胡蒜”称为“大蒜”。

实际上,在汉朝时期,被称为“胡”的食物,并不只有大蒜,还有胡瓜、胡桃、和胡麻。胡桃就是核桃,原产于今天的伊朗、小亚细亚一带,《博物志》里提到:张骞使西域还,得胡桃种,故以胡羌为名。

胡瓜则就是现在的黄瓜,原产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在汉朝时期流传入中国,胡麻则是芝麻,原产于欧洲,这些“胡”名作物,因产于胡地而又形似中国原有作物而得名。

中国的饮食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博大精深,菜品丰富,琳琅满目,汉朝时期的饮食文化,算是辉煌时期的一个开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35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