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专家 http://nb.ifeng.com/a/20180619/6664841_0.shtml
刘邦年轻时在沛县厮混,整日游手好闲,喜欢结交“狐朋狗友”。他家境贫穷,却活得像个公子哥,从来不从事农业生产,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喝酒玩乐瞎花钱。他大哥去世得早,大嫂独自抚养孩子,他不仅不提供经济上的援助,还经常带一大帮朋友去大嫂家蹭吃蹭喝,气的大嫂和他绝交。在当时的人看来,刘邦就是个无药可救的地痞无赖。
刘邦虽然人脉广阔,就连县里主事的萧何、曹参都和他有不浅的交情。但是和本地的豪强们相比,他还是差得太远了,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人。王陵和雍齿都是沛县当地德高望重且实力雄厚的人,他们因为参与进秦汉之际的角逐而留名史册,在那时都是刘邦需要仰视的人。
王陵此人性格刚直,重义气,认死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说的就是他这种人,活脱脱一个“大丈夫”典范。再加上他家境优渥,实力雄厚,成为在当地地位很高的豪强。刘邦年轻时很仰慕王陵,像对待兄长一样尊重他,然而王陵和雍齿一样,都不太看得上刘邦。
秦朝末年,沛县响应了陈胜的起义,萧何和曹参等人推举已沦落为流寇的刘邦做老大。之所以不推举王陵和雍齿等人,或许是因为忌惮他们过于强大的实力。
这之后,雍齿随大流加入刘邦帐下,心高气傲的王陵则自立门户,不跟本县这帮人玩,自己带着手下几千人出走了,后来王陵在南阳郡割据,刘邦入关作战时给予过一些帮助。
楚汉战争爆发后,刘邦派派一部分兵力西进,想和王陵合力攻回沛县,接回各自的家人,项羽听说后派兵阻拦,导致这个计划失败。王陵派使者去项羽处谈判,此时项羽已经抓住了王陵的母亲,接待使者时故意让她出席,想要挟王陵投靠自己。
使者走时,王陵的母亲私下找他谈话,她说:替我嘱咐王陵,汉王(刘邦)是个宽厚的长者,日后一定能夺取天下,让他好好辅佐汉王,不要因为我而三心二意!说完就拔剑自杀了。之后,歇斯底里的项羽竟让人把她丢尽锅中煮了。
王陵和项羽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从此一心辅佐刘邦,立下了赫赫战功,最终成为汉朝18位功臣之一。由于王陵早年时和刘邦相处得不愉快,他又和雍齿关系很好,而雍齿背叛过刘邦,因此是最后一批受封的功臣,食户,被封为安国侯。
刘邦在世时,王陵一直坐冷板凳,始终没得到重用,一直到曹参死后才当上丞相。其实这是刘邦的临终安排,那时吕雉问他:萧何死后让谁当丞相。刘邦答:曹参。又问:曹参之后呢?刘邦说:王陵可以接替他,但是王陵太刚直,有些愚笨,陈平可以辅佐他。陈平虽然很有智慧,但难以独当一面。周勃稳重敦厚但缺少文采,但是保全刘氏的人一定是他,可以让他当太尉。吕雉又问:在之后呢?刘邦答:在之后的事就不是你能料到的了!
刘邦当时说的话像是预言,日后,周勃果真扫平了诸吕之乱,将吕雉的家族一网打尽,这些后事果真是吕雉不能料到的。不过,王陵并没有像刘邦预想的那样担负起大任,原因就在于他的性格。正如刘邦所言,他太刚直了,以至于有些愚笨。
刘邦或许料到,在曹参死后,汉朝可能会出些乱子,以王陵那刚正不屈的性格,必然不惜拼尽一些去扫平祸乱,不过他的能力似乎差了一些。
汉惠帝刘盈死后,吕雉临朝称制,她的野心越来越大,开始培养吕氏的势力,以至于威胁到了刘氏的江山。有一次,吕雉上朝时提出要分封吕家的人当王,王陵说:“高皇帝(刘邦)有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立诸吕为王违背了高帝的约定!”吕雉当即变脸,又去问其他大臣的意见,陈平、周勃及一众大臣都说:“高帝在位时立兄弟子侄为王,如今太后称制,立兄弟和侄儿们做王,依据是一样的,有什么不可以的?”
王陵没话反驳,下朝后他找到王陵、周勃等人,斥责他们道:“当年我们和高帝歃血而盟,诸位都在场。如今个个都阿谀太后,你们将来有什么脸面去见高帝!”陈平答:“当面忤逆太后这事,我们不如你;保全刘氏江山这事,你不如我们!”陈平这话表明了苟且一时但初心未改的心意,王陵无言以对。
这场冲突过后,吕雉已经无法容忍王陵,她表面提拔王陵做太子的老师,实际上剥夺了他的相权。王陵一怒之下告病还乡,之后十年都不出门,也不履行按期朝见吕雉的本分。对于这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无法用利益收买,也无法用惩罚吓倒的人,吕雉还真拿他没办法,就这么随他去了。
王陵辞官十年后郁郁而终,最后,陈平和周勃如其所言,在吕雉死后扫平了诸吕之乱,将吕氏斩草除根,保全了刘氏的江山。